可能子弹是姜文最后一部结构十分工整的作品了,后面的作品结构上的松散真的是越来越放飞自我。
老姜咱也不能只喝醋啊。
回到这部电影,关于被广泛批评的“爹味儿”吧,怎么说呢?
对,也不对。
不对吧,是因为郎爸在这片子里不是英雄那仁慈又残暴的天父,这片儿郎爸才是主角,其他所有人都是郎爸的附属或外部压力,包括朗朗,我不知道朗朗本人对一个大事小事都张大嘴喊爸的“朗朗”有没有意见。
不过既然朗朗都署名了,应该是没太大意见的。
但是问题来了,这个片儿谁来走这条“英雄之路”,朗朗吗?
抱歉他是附庸,所有的重要决定都是郎爸做出的。
那这条“英雄之路”该由郎爸走吗?
可他的人物弧光几乎没有变化。
马小军在青春的道路上不断地体验幻想与残酷与现实,马大三和花屋小三郎在相处中重新认识彼此并揭露战争的荒唐。
郎爸又不负责成长,朗朗又不推动剧情,朗朗也没成长啊,还是说,你想告诉我,朗朗快结尾处叛逆了不要他爹而最后又回归父亲的怀抱那算成长?
大哥那一共不到十分钟,十分钟完成“踏上旅途”和“返璞归真”是不是太速成了?
所以最后造成的观感就是,父子作为整体,不断打怪升级,你会和马里奥共情吗?
我知道你面临的外部压力是层层递进的,各有各的代表,十年伤痛、买办、垄断资本,醋嘛。
还是那句话,“朗朗父子”从电影开头到结尾,除了琴技变了外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郭靖从开始到结尾变得只有武功吗?
144分钟的片长,我看了不下五次时间。
真的,一部电影能让我在观影途中五次抬手看时间,不是因为无聊,而是因为疲惫——那种“我已经知道你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你还在演”的疲惫。
姜文导演的《你行你上!
》,讲的是朗朗从出生到17岁首登国际舞台声名鹊起的成长史纯事情片。
对,就是“事情”,不是故事,不是剧情,就是事情,全片看下来就是,发生了这个事情,又发生了那个事情,纯流水账,然后到点了就结束。
你不禁怀疑,这是不是官方出品的一条朗朗成名纪录片,只是拍得更精致了点、更热血了点、更“姜文”了点。
或许主创是从现实中朗朗的演奏风格中得到的灵感,片中“朗朗”父子,全程像是甲亢患者,或者误入了传销大会,嗓门永远高八度,语速永远不打草稿,情绪永远在崩与疯的边缘游走。
父子俩表演很投入,观众看得很累。
演员在亢奋地“演”,但我们没有被“带动”,只感受到一种疲惫——情绪的疲惫、审美的疲惫、结构的疲惫。
更别提满屏的蹩脚东北话,听久了,脑子真的有点嗡嗡的。
别再说什么隐喻不隐喻的问题,为一碗醋包一顿饺子的话题本身就挺无聊的,一部片子如果做不到朴素意义上的“好看”,作为观众,自作多情地基于一些细枝末节去发散去揣测,进而颅内高潮,就蛮“下贱”的。
(注意,此处“下贱”一词引用自“正经人谁写日记啊”那段中的“下贱”。
)当然因为是姜文,电影绝非一无是处。
里面的一些桥段我还蛮喜欢的,尤其是几个超现实段落,比如朗朗出国前那段《保卫黄河》的演奏桥段:小区的楼房无限拉升,形成包围,朗朗就在那中间从天而降的脚手架上演奏。
镜头语言极其灵动,音乐铿锵,特别有意思。
这类“超现实感”的表达特别姜文,一瞬让我想起《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摇着望远镜看米兰的镜头,也想起《一步之遥》中马走日驾车冲月亮的浪漫段落——魔幻,又沉醉。
但即便这样华彩的段落,在《你行你上!
》中也不少,它们像是不时蹦出的烟火,短促、绚烂,却无法改变整体的乏味和疲惫。
观众像在看一场过度延展的演示会——每一个人都在声嘶力竭地证明自己对“朗朗”的塑造不可或缺。
谁都想当他命运轨迹上的指路人,争先恐后地为他的天才贴上自己的标签。
我试图总结一下这部片子的内层表达逻辑:谁都想当“朗朗”的爹,谁都争着抢着成为“朗朗”这位不世天才成名路上的伯乐与指路人,但真爹才是永恒的爹。
就像片中姜文亲口说的:“我才是朗朗的总设计师,你们都是陪衬。
”到了结局,朗朗站上世界舞台,还是母亲站出来说了一句:“感谢所有人,你们都是朗朗的贵人。
”但朗朗才是那个人,不是吗?
朗朗曾在采访里说,他恨他的父亲,又感恩于一步步被他托举着走来。
把这本自传放进一台荒诞放大镜下细细掰开,确实能看到一股子蓬勃的讽刺味。
电影里几次都在表现他对母亲的依恋,而那些老师、专家、领导们,一个个都在争抢“精神父亲”的位置,倒是对真正的父亲,电影留出一丝复杂但克制的肯定——像是骂尽了,再轻轻说一句“他终究是我爸”。
大概这是亲子关系永恒的难题:爱与伤害、成就与控制、感恩与逃离,交缠在一起,很难分得清楚,结果摆在那里,无论如何,无论如何了。
类似的父职叙事,几年前的奥斯卡电影《国王理查德》也讲过。
那部讲得更克制,也更丰盛,人物有变化,关系有张力,父亲的控制与女儿的成长形成真正的戏剧变化。
而《你行你上!
》从头到尾都太喧闹,太亢奋,太爹味,像是一出情绪发泄的连续剧,人物始终在喊,节奏始终在冲,整部片子就像被摁住头反复按键的钢琴,声量很大,音符很密,却从来不让人真正听懂它想说什么。
整整144分钟,爹味冲出屏幕。
我是真的,实在喜欢不上来。
题图:《你行你上》海报你还可以:酱园弄,不好看又看了一遍《情书》 🌇夕阳自由计划: //2022年7月初,建了个叫做“让我看看你那里的夕阳”的群(后台回复“加群”) //今日份,来自@The Little Mermaid,摄于7月13日。
那些还在拿隐喻、深度、风格来说事的,你们就像刚听到摇滚,朋克,嘻哈,citypop的小镇文艺青年,以为发现了新大陆有了腔调自我感觉跟别人不一样了,结果到了大城市发现这些东西早已成了陈词滥调,姜文从让子弹飞之后就成了陈词滥调。
还有那些拿姜文电影的所谓隐喻来装政治历史懂哥的键政半罐水们,真要提高认知请直接去读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经典著作,首要是读经济的,因为现在的隐喻狂键政小鬼根本不懂经济,只会拿政治历史来下大棋玩梗,根本不懂社会运行的本质是经济规律。
如果所谓的隐喻只是编码,而不是挖掘、揭示和创造,那隐喻就仅仅是一种浅薄的智力游戏,你剥开隐喻只会“哦~~我就知道”印证你既有的认知,隐喻就只会成为你这类圈子互相抱团取暖进行身份认同的黑话,最终在大众认知层面沦为互联网梗。
现在的姜文就是陈词滥调,所谓的隐喻里面并没有藏着什么能提高认知的东西,拿这些来标榜高级、深度的懂哥们,你们与其把中国现代史用电影符号玩成智力游戏为这点小聪明沾沾自喜,不如认认真真读几本林毅夫,温铁军的经典著作,耍小聪明的陈词滥调不值得吹嘘炫耀,真理永远内敛沉重。
第一次看偶像的电影看不下去。
一步之遥我甚至还看到哭,当时很多人骂,我还心里鸣不平,还翻各种解读,让自己更理解这部电影,现在发现自己太傻了。
我也算半个铁粉了,《你行你上》看到两人拉二胡合奏就撤了,还有半个小时,完全看不完,如果不是电影票贵,我早撤了。
说实话,姜文已经痴迷于隐喻了,隐喻就是高级?
讲故事就是低级,如果痴迷于zz隐喻,啥近代史,啥教员,那你就去做个大学讲座呗,拍成电影干啥,也未免格局太小了,人文关怀去哪了。
看了一些历史,有了自己的理解,就试图找个壳子套进去,套的似是而非,玩数字游戏,能看懂就怪了(如果姜文本人真的痴迷于此,我就对他太失望了,如果是粉丝解读带来的误解,我还勉强可以接受)。
如果我企图让我看完所有历史,查阅所有文献才能所谓的“看懂”,那请在观影前提醒我,我好提前去拜读所有文献,不然难受不说,我的电影票钱啊!
说实话,看完电影真想说,日内瓦,退钱。
姜文有可能被子弹飞的粉丝给害了,那一波都是伪粉丝,是自认为觉得懂姜文的粉丝,而子弹飞显然不是姜文自己满意的作品
上海酷暑的热浪滚滚中,看了姜文新电影的首映。
骑小黄车的路上,想起了《一步之遥》里的台词:“太平洋的季风已撩拨起黄浦江的热浪!
”拍郎朗的故事,肯定比过往姜文电影的题材都安全。
姜文过往拍过什么。
1993年《阳光灿烂的日子》1998年《鬼子来了》2007年《太阳照常升起》2010年,《让子弹飞》2014年,《一步之遥》2018年,《邪不压正》2025年,《你行!
你上!
》《邪不压正》和《你行你上》,间隔了7年。
这中间大概率有一些未能成功的项目。
那这部新电影有没有姜文的味道呢。
那必然还是有的。
虽然隔壁的观众朋友全程在吃气味很大的满巍明。
但我还是看得蛮开心。
这说明姜文的味道完胜满巍明。
姜文啥味道?
有三重。
一、饮食男女食色性也,以姜文最近的四部电影为例。
《让子弹飞》、《一步之遥》、《邪不压正》、《你行!
你上!
》。
吃和性的元素,总是会出现在姜文电影里的。
《让子弹飞》里,已然成为b站经典台词的“吃着火锅唱着歌”,以及张麻子绿了汤师爷,还有当着别人丈夫面强奸妇女的桥段,也是非常能抓住很多观众对“绿帽”这个事儿的敏感。
《一步之遥》,上来就拉踩new money不懂做饭的锅气,姜文和舒淇,葛优与那英,也有sex关系的明示或暗示镜头。
《邪不压正》,姜文跟廖凡吃饺子,先吃七个,再煮七个,后面彭于晏先和许晴有对手戏,完事儿了彭于晏在房顶裸奔。
《你行!
你上!
》当然也有,姜文给孩子剁排骨,给孩子包饺子,给孩子做韭菜盒子,姜文做饭贯穿了整部影评。
而姜文跟马丽作为中年夫妻,姜文全职爸爸靠马丽赚工资,两个人行房前姜文会说让我这个吃软饭的来贿赂你。
与此同时,夫妻异地,马丽总担心姜文出轨。
所以,这就是我说的第一重姜文的味道,饮食男女的真实。
哪个人不需要吃饭,多数人也都有性欲。
电影拍人的故事,自然需要囊括这两个元素。
但当然不能只拍这两个元素,否则就成蔡澜或岛国片儿了。
所以如何体现这两个元素,其实很考验水平。
既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更不能凝视。
你得拍得自然,情节推动到了这个节点,毫不刻意。
什么叫刻意呢。
《酱园弄》里,陈可辛安排黑猪和章子怡搏斗的桥段,就他爹的非常刻意,非常没必要。
而姜文,显然是个聪明人。
多少有些昆汀和伍迪艾伦的混搭感,表达的内容,大家能看懂,能会心一笑,又不至于觉得导演在装大爷。
且情欲关于权力,吃和性作为姜文电影中的两个元素,也是他解构一些事情的突破口。
当然姜文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这都是他潜意识的直觉操作,翻译一下可能就是这种sense是天赋。
但这种sense,肯定也来源于创作者对生活的感受。
我们普通人的生活里,饭桌经常也是战场。
我和客户吃饭,脑子里盘算着怎么套信息,怎么抛报价。
我跟家人吃饭,也存在抢夺话语权的过程。
他们说不婚不育是不孝,那我下意识肯定就想要重新定义孝顺。
当然更聪明的做法,是用魔法打败魔法,我会说希望小孩快乐自信的父母,才是好父母。
而这些对话,很多都是发生在餐桌上。
如同食欲一样,性欲也是人类的本能,也体现权力的流动。
具体我们在上海香港双城专题里讲过《色戒》,不再赘述。
参考播客《严肃喧哗》:185 《色戒》背后的摩登真相,沪人赴港的《花样年华》?
所以这是姜文的第一重味道:饮食男女。
二、堂吉诃德而姜文的第二重味道,我总结为堂吉诃德。
我们在西班牙专题讲过塞万提斯和堂吉诃德。
参考播客《严肃喧哗》:223 你“堂吉诃德”过吗?
散装西班牙历史研究:无政府基因与性别宗教殖民秩序在我个人看来,西班牙的骑士美学和中国的侠义精神,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里面的两个抓手,就是救人和浪漫。
《让子弹飞》 张麻子本身就是土匪,整个电影也是有西部片、黑帮片和中国乡土社会的混搭感。
用一把枪和一个官印,站着把钱给挣了,谁不夸一句那会儿的姜老师荷尔蒙爆棚。
“枪在手,跟我走,杀四郎,抢碉楼!
”《一步之遥》姜文自己接受采访也说过,爱情是定义不出来的,得靠个人感受。
姜文和舒淇嗑药开车上月球那一段儿,太让我陶醉了。
不是所有人都能体验或者共情这种感受。
一步之遥里也有大量救人的情节推动。
比如马走日帮武七花钱。
后面也有姜文救葛优,周韵救姜文的情节。
救人这个事儿,的确在姜文电影里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剧情的作用。
那我为啥救你呢。
那肯定因为咱们有过交情,或者我认可你欣赏你,我愿意无偿帮助你。
这里面就闪着理想主义的光芒。
那这个情谊如何进一步展开呢,那就是我们刚讲的第一重味道了。
《邪不压正》也是一样。
本身就定义为武侠动作喜剧片,背景还有七七事变。
烧日本人的鸦片仓库,多侠义。
屋顶自由地骑自行车,多浪漫。
夕阳西下,落地窗钟楼吃外卖喝酒,再遥看,看人放火多浪漫。
《你行你上》的故事到了20世纪下半叶,郎朗是1982年出生的。
那侠义浪漫如何在这种东亚鸡娃叙事里体现,很难。
比起民国三部曲能发挥的空间,小多了。
但姜文也做到了。
主要靠两条线。
第一条线,我认为表现一般,就是别人来帮忙教育小孩,给小孩提供良好的练琴空间。
无论是民警,还是很多人客串的好心人,太平盛世,不存在那么多恩怨情仇,靠报仇能构成叙事主线,所以太平盛世的侠义精神,要么基于邻里关系,要么基于东亚人对小孩教育千年的教育,你小孩是天才,培养出来了大家都开心,都与有荣焉。
说到这里,我再吐槽一句,可能由于《酱园弄》的阴影,我在这部电影里又看到雷佳音和王传君,多少心里有些烦。
而第二条线,就是音乐。
我看完电影的时候,有个感受,就是还好咱也学过几年钢琴,对音乐并不反感。
因为我也听一些朋友说,这电影太吵了,一直激烈弹琴,甚至有JK西蒙斯爆裂鼓手的感觉了。
但我自己就还蛮享受的。
且我发现,比起肖二,我更喜欢冼星海老师创作的《保卫黄河》。
用东北话来说,就是太得劲儿了。
音乐就是浪漫,浪漫就是音乐。
这是拍郎朗父子题材最大的优势,自然会被姜文好好的利用。
而姜文在片尾与儿子的钢琴二胡合奏,妙哉。
音乐非常浪漫的原因之一,我认为音乐也属于一种语言。
语言是用来干嘛的,用来表达思想表达感情的有节奏有规则的符号系统。
所以,非常多音乐人,也是很令人钦佩的思想家。
这一点,我们在坂本龙一专题节目讲过,不再赘述。
参考播客《严肃喧哗》:31 年轻人好像都不愿意去关注沉重的话题了|坂本龙一郎朗本人弹奏的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这也是我超级喜欢的版本。
而侠义助人这个元素,在《你行!
你上!
》的体现,我认为更多在于自救这个主题上。
上世纪发展中国家的小孩,学西洋琴的道路必然会非常辛苦。
马丽在沈阳赚钱,姜文带着儿子满世界一路求学碰鼻子灰,自费打比赛。
如果没有自救精神,无论小孩还是家长,势必会在一个坎坷上摔得一蹶不振。
诚然郎朗太有天赋了,但郎国任的教育方式,就像全国普通家庭一样,多多少少有些衡水气质。
里面有句台词:“你只需要弹琴,别的事儿不用操心。
”像极了我爸妈也说过的那句:“你只需要好好念书,别的事儿不用操心。
”所以我一度担心这电影会演变成《抓娃娃》那种过时尴尬的调调。
但还好没有。
姜文电影一如既往的快嘴台词和双关俚语,对这种深渊仰头的做题窒息感,做了极大的削弱。
譬如调侃崔健,譬如窃取胜利果实,譬如丰台儿子,譬如列宁诺班诺夫斯基。
在并不刻意的笑点中,也有浪漫超现实的镜头流转,色彩对撞的舞台感。
所以,即使这部电影很多朋友会觉得不如姜文以前的片子,但横向对比,我认为还是遥遥领先的。
顺便说一句,姜文电影里,也喜欢拍男人尿尿拉屎,这些屎尿屁的笑点。
但是男人拍男人尿尿,多少还是自然些。
陈可辛在《酱园弄》拍女人尿尿,就显得非常意淫和不伦不类。
那继续说第三重味道。
三、父子情谊姜文几乎每一部电影里,或强或弱都有父子叙事。
《让子弹飞》 吃了一碗粉剖腹自证的小六子是张麻子的养子《一步之遥》里那个热衷于讨小老婆的大帅,是武六、武七的爹。
《邪不压正》彭于晏算是有三个爹,小时候教给了他功夫和道义的师父,养父亨德勒,以及姜文扮演的蓝青峰。
《你行你上》更是摆明了就是讲父子故事。
我没统计过,但姜文少说电影里喊过三十遍我儿子。
映后媒体采访,也是把他和周韵生的俩儿子挂嘴边。
那对比传统的父子关系,姜文有把老子和儿子的故事讲出新意来吗?
有,但不多。
我们先定义一下传统叙事中的父子情是啥形态。
首先,最经典的,可能就是康熙和雍正,或者庆帝和范闲,或者汉武帝跟他的儿子,或者李世民跟他爹,或者李世民和他儿子李治,这个case多少有些俄狄浦斯的意味了。
总之这种帝王权力继承叙事,由于大众传媒影视剧的传播,其实蛮深入人心的。
父亲严厉对待儿子,儿子渴望父亲的关注与认可,待儿子长大,二者权力关系也开始流转,最后二人和解,或者儿子精神弑父,成为新的爹。
爹爹不休,也爹爹不息。
而后面,由于封建制度的破灭,现代社会的到来,这种父子形态多多少少受到了冲击。
嗲子文学的调侃,就可以侧面反映这个事儿。
《别的女孩》公众号有篇文章:《“嗲子文学” 研究:披着儒家伦理的一声撒娇》,作者是孙漫漫。
什么是嗲子文学?
这是一种用苦大仇深的语言、儒家思想的里子和自己给自己涂抹悲壮的历史正剧的叙事方式,来描绘中式父子关系的文学。
比如说:“中式父子,是君臣,是仇人,是情敌,是兄弟,是朋友,是舍友,只有父亲躺在病床上那一刻才是父子。
”“我是长子我就是死也得死在路上。
”“身为长子,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勇气和父亲坐在一起喝一杯酒,我怕看到父亲深邃的眼睛,自己的一身伪装无处可藏,我还是让父亲失望的样子。
”“父亲失望的眼神是男人这辈子最恐惧的东西,父亲的称赞是男人这辈子最渴望的东西。
”"父亲的一句肯定,胜过母亲的 100 句赞美。
” “当饭桌上,有你爱吃的菜时,妈妈会一直给你往碗里夹菜,而爸爸会选择不吃那盘菜。
” 作者写:“比起家庭职责,嗲儿文学爱讨论爹和子在社会关系上的尊严和地位。
被大张旗鼓举起的是男人的脸面,被若无其事放下的是不良嗜好(吸烟)和情绪障碍(易怒)。
从嗲子文学中,我们可以读出:父权结构下男性享有的 “被积极想象” 的特权。
什么都不做也可以父爱如山,什么都不说就可以深沉如海。
父亲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被特写成加了 bgm 的慢动作。
不刷碗不带娃的父亲可以变成勋章,成为精神支柱,因为父亲的赞许仅次于国家荣誉,男人一辈子都在等待父亲的认可。
” 说回姜文。
姜文刻画的父子关系当然不算是嗲子文学。
就凭姜文电影里包了几百盘饺子,煎了无数个韭菜盒子,这个父亲形象,就已然比康熙李世民式的不用付出、天然被赋权的父亲形象,有了遥遥领先的突破。
就像另外一位电影导演接受采访说:无论是对小孩,还是对太太,尊严是需要自己后天付出挣的。
这位导演是李安。
那姜文塑造的父子关系,没有权力的流转吗?
当然也有。
随着郎朗的成长,随着郎朗自我意识的茁壮,同一个事情的决策,自然容不下两个ego,冲突自然会显现。
但电影里,姜文处理的还是满温和的。
根源在于,一方面,两个人性格都不错。
之前有朋友讨论过真实的郎朗,觉得郎朗在那样高压辛苦的童年里,能成长为爱笑的正常男性,挺不容易。
那姜文塑造的朗国任这个父亲角色,性格其实也蛮乐观的,尤其擅长苦中作乐。
这种精神就蛮打动人。
因为我们在《鱿鱼游戏》那期节目里讲过几篇论文,如果一个普通人接触太多不平等的信息,他就容易产生被剥夺感和沮丧岗,在日常决策中会有更高的概率作出不理智的决策,进而对人生走向产生负面影响。
参考播客《严肃喧哗》:226 讽刺民主投票,还是消费底层苦难?
《鱿鱼游戏1~3》评析显然姜文电影中的角色,尽管生活条件没那么好,但没有太多被剥夺感,对生活还是充满干劲和向往。
而另外一方面,亲子关系处理温和的原因,在于郎朗和朗国任,都有一定的共情能力。
郎朗及时年纪小,在父亲情绪波动的时候,能够主动表达体贴。
所以朗国任从一开始会指责孩子笨的父亲,也进行了自我反思和调整。
与此同时,姜文也没有抹去女性的塑造。
事实上,姜文塑造的女性角色,有些挺脸谱化的,但也有很多事是立体的、有血有肉有脑子的。
这些角色很多他都让周韵来演。
那新电影《你行!
你上!
》里,马丽饰演的母亲,戏份不多,但重要性也是体现出来的。
这里其实也有个度的问题,姜文就把握得很聪明。
既没有尴尬的仰视歌颂,讲一些为母则刚的旧式口号。
他会说我们家儿子像妈妈,聪明。
也没有把女性片面化,本身这个家庭就是郎朗的妈妈周秀兰女士赚钱养家。
与此同时,一些剧情的细节,也挺真实的。
因为周秀兰在和留在北京陪读的朗国任告别时,还主动大声安慰老公说:“你很厉害,你很重要,你不是在吃软饭。
”姜文电影中的全职爸爸可以得到这样的待遇而更多其他的电视剧或者现实生活中,全职妈妈并没有这样被小心呵护自尊心与主体性的待遇。
那最后我们说说包饺子。
作为北方人,我自己最喜欢吃韭菜猪肉馅和猪肉莲藕馅的饺子,一般就沾醋和芝麻油。
有条件的话,我会自己用葱花和蒜蓉和油泼辣子做一个炝锅的酸汤水饺。
我也听过很多南方朋友的抱怨,他们觉得无论春晚还是影视综艺,饺子这种食物仿佛形成了一种霸权。
哪怕很多南方朋友可能很少吃饺子。
而我们今天,在网络语境里经常看到的包饺子,似乎有了其他很多意涵。
比如姜文《邪不压正》里有句台词,“就是为了这点醋,我才包的这顿饺子”后面就变成了梗嘛,我理解就是说,饺子是明面上的正经事儿,但醋才是创作者要夹带的私货。
再比如我去年看春晚的时候,以前的同学拉了个直播吐槽群。
我记得沈腾马丽的小品,好像是叫《金龟婿》。
我本来还在群里吐槽说,马丽咋和沈腾不是一辈人了,马丽还演长辈了。
因为沈腾本人今年45岁,马丽比他还小才43岁。
所以我本来就是在吐槽这个问题,其他同学呢,就纷纷在说,诶,怎么戛然而止了,还以为要包饺子。
如今我琢磨他们那个语境下的“包饺子”,应该是在说,为啥没有升华主题happy ending。
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包饺子似乎真的是东亚人民的传统艺能。
这个就不分南方北方了。
指得就是强行和解,强行原谅,强行虽然他伤害了你但他还是爱你,强行大团圆结局。
而这种情况的高频时间,就是过年。
毕竟,大过年的。
哈哈哈。
那说回姜文,他新电影的包饺子,到底是这三种包饺子的哪一种意味呢?
跳楼多不痛快,吃毒药就着雨水吞!
我为啥要听你的?
连怎么死都要你决定,那我是谁呢?
你早就习惯了我的存在,我俩结了半生缘,我活一半有了你,你活一半就没了我,一出大事就长奔着呼爸,没我你可咋办呐!
你就是个软饭男,仗着媳妇在外逞威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招把大师耍得羞辱,不要脸还得看你!
走的路疯癫歪扭,中外势力还联合绞杀,你问我是紧张还是害怕,其实是你又紧张又害怕!
郎朗你是全沈阳、全北京人托举出来的钢琴家!
多亏了我呀!
咱儿子是钢琴家!
只当第一!
我跟你关系太复杂,你是我爸不是我朋友!
我心里一直想妈,她对我才是最纯粹的!
儿子咱从东北进京,又辗转德日,最后落在美国,爸明白了爸走,你别来找我,你也找不着我!
但命运指向拉斯维亚!
爸别慌!
我有一绝技,一后空翻,直接入座!
上!
你行!
你上!
(2025)6.72025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 姜文 / 姜文 马丽
我都不好吐槽姜文了,预期和实际相差特别大。
用闹剧的方式拍传记片。
快速剪辑,光靠台词推动叙事,速度大有用信息又少。
父子两人的关系怎么拧巴怎么来。
发火,吵架,跳楼,离家出走。
无语死了。
谁要看家里长家里短的短视频。
很接地气但是一点都不高级。
至于时代,我倒是看出了几点。
墨镜倒影中出现的天安门广场,骑三轮绕着雕像转。
开篇,戴墨镜的朗国平追涂成花脸的朗朗,在昏暗的楼道里,突然打开天台的门,两人对峙,互相辱骂后一个滑铲。
正片再来一遍。
结尾。
一个鲤鱼打挺从直升机上醒来,一路狂奔,在指挥官一声令下前,一个后空翻回到拉脱维亚跨年演唱会钢琴座位上。
唉。
别谁行了,姜文是真不行。
从来没看过会有人会把一部传记电影拍的如此吵闹烦人,还tm是姜文。
七年磨一剑磨出来的就是瘙痒,打着朗朗传记的幌子实际拍的满是姜文式的尴尬桥段词汇,任何简单易懂的文字非要给你整的跟谜语人似的故作深奥,表演比隔壁《戏台》都像舞台剧,什么饺子什么醋的,你馅就拌错了。
这真是一位功成名就的天才导演自恋自负放飞自我的完美呈现。
角色大杂烩,服装造型丑到爆,摄影美术风格混乱不堪毫无章法,尤其是这个东北口音,太太出戏了。
喜剧笑点尴尬,叙事节奏拖沓。
他如今的狂热粉丝群体就像是“宗教”般存在,基本盘构成的群体,等着“领袖”发号施令,最为之骄傲的“隐喻”戏码像小丑般滑稽,他们乐此不疲的做着所谓的阅读理解,无底线无下限的捧姜文臭脚。
姜郎才尽,烂炸了!
东北家庭、马丽、孩子的教育、偏执的父亲……姑且把姜文看成另一个版本的沈腾,那么《你行!
你上!
》的表层叙事最接近于去年那部《抓娃娃》。
但相似仅在表层,两部影片在叙述的时间矢量上可谓南辕北辙:《抓娃娃》的“抓法”是典型的现代思维,偏执的家长为孩子打造了一套无所不用其极的环境式教育,其本质就是用最优化的算法来合成一个“理想发展的个体”,这个计划毫无悬念地失败了。
至于《你行!
你上!
》的“抓法”,和现代思维无关,和算法更无关,因为它仅属于一个(十七年期间出生的)父亲的集体记忆式癔症,是他一意孤行的“计划经济”。
因此当郎国任对郎朗说“我不喜欢过去,我就喜欢现在和未来”的时候,影片的叙述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时间悖反。
姜文绝对不喜欢“现在和未来”,这也是为什么他过往的叙事从未超过文革这个时间界槛(《阳光灿烂的日子》半彩蛋式的结尾除外),他的核心议题,也从来都是从中国的近代史上寻找某种普遍的国民性,并予以结构和放大——亦即他影片中所谓的“隐喻”,这是一种历史性的回溯,也是对1978年之后社会发展情势的本能拒绝。
所以即便《你行!
你上!
》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历史时间线的补完,我们也无法相信姜文是真心“向前看”的,就像在他著名的“为一瓶老醋而包饺子”的梗当中,是那瓶老醋定义了行动的时间及其矢量。
当他真正要面对,抑或挑战自己对1978年以来中国的认识时,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绝对错乱,这种错乱呈现为一种典型的强迫性重复:父亲在积水的天台上滑铲自己的儿子,还铲了三次。
这是郎朗自传《千里之行:我的故事》(也是影片原著)中最激烈的情感段落,他的选择并非跳楼自杀,而是用拳头狠砸墙壁,“想要把双手砸成肉泥,把每根骨头都砸断”。
在现实的版本中,郎国任苦苦哀求他停下来,因为他不容许郎朗“伤害自己最宝贵的双手”。
郎朗 千里之行:我的故事7.5郎朗 / 2008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但在姜文的版本里,暴力铲翻变成了一种遏制:三次铲翻并不是同一事件的单纯复现,而是一系列平行的动作,阻断了郎朗职业发展上的三条可能进路,至此,郎朗只能沿着他作为“总设计师”规划出来的唯一道路“前进”。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过往时间语境下的路线问题,而非现代意义上的励志、成功学或者“赢学”的问题。
教育上的差异,凸显了郎朗和马继业的本质差异,他不需要像后者那样卷独木桥(考清北大学的工商管理系),后者是个体家庭的儿子,但郎朗是“我们的儿子”——在影片当中,这个“我们”仿佛在不断膨胀,从东北的民乐团到全国民警系统,从东北亚到全中国。
这样的“儿子”,不需要七情六欲,也不需要挫折和成长弧线,只需要像一个超级英雄那样开挂前行,在父老乡亲面前的悬吊钢板上演奏《黄河大合唱》。
他能在得奖的时刻莫名其妙地飞行,能够在任何比赛场景战无不胜,都有赖于这样的设定:郎朗是马小军镜子里的本尊,他有着天才的基因和劳模的强韧,只需要发条式地日复一日练习,其他的就可以尽皆交托给父亲,以及他规划出来的体制路线。
这就是“钢琴的事情归你管,钢琴之外的事情归我管”的内涵。
你可以称之为“社会主义魔幻现实主义”,但这种魔幻的根源是一种奇特的时间性,它绝非向前延展的时间,也不属于本真的时间(即郎朗真正意义上经历的1985-2000年),而更像是退回到姜文的同龄时段(1966-1981),再给它强行添加一个“向前”的矢量。
郎国任和郎朗在练琴的路上一次次经过毛主席雕像,都是典型的姜文时间,也是典型的滞后再向前蠕动的“东北亚时间”,尤其是对比本片和“东北文艺复兴”的代表作《钢的琴》,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时间的本质,都来自于父辈(也即出生在十七年时期的一代人)集体记忆上的阻力,这种阻力和东北亚凋敝的土地相连,将时间拖入了自身叙事的封闭和循环。
这也是使用东北话,以及使用马丽这位女演员的必要。
即便除马丽之外所有人的东北话都过于塑料,过于别扭。
但在这种“考古学时间”当中,东北话必须要充当那个有效的挖掘工具。
事实上,这种挖掘或回溯,要比想象中的跨度更大,姜文重置的故事框架,近乎成为对晚晴到当代中国100多年的历史反刍:郎朗这位钮祜禄氏的满清遗少,先后经历了新民主主义者、苏维埃主义者、自由知识分子和跨国资本主义者的重重教导,但作为父亲或姜文本人化身的郎国任,所坚信的就只有拿来主义。
这是“历史为当代服务”的表象逻辑,但这个当代并非真实的当代,而仅仅是退一步的、姜文意义上的当代,或者东北亚的当代。
姜文真正在意的,并非面对当下,而是在记忆或影像中篡改现实,以求重新掌舵——这个“历史的假想舵手”,在过往是张麻子、马走日和蓝青峰,如今以郎国任的现代版本还魂。
他是站在每一个历史现场的“持摄影机的爹”,这个爹是绝对意义上的监视和审查人员,一如摄影机是绝对意义上的记录和监控工具。
我们很难理解的是,郎朗为什么能够代表当代的中国;但我们不难理解的是,姜文自己执着于扮演的郎国任,也即这一语境内的“爹”,到底代表者什么。
如果换一个更早历史语境,如之前的北洋,这个“爹”的位置恐怕不难被观众们理解或接受,姜文的叙事结构可以足够疯癫乃至天马行空。
但在当代语境内,故事情境的条件以及相应的载体(当子弹替换为钢琴),都限制了叙事和台词的表现力。
我们无法否认《你行!
你上!
》仍然塞纳了过多的隐喻,但这些隐喻既不高明,也不灵活,反而显得过于平铺直叙。
我们当然可以将其中的一些人物、事件及符号和历史上的本真对象对号入座,但这样的操作既非必要,也无本质意义,因此唯有从这些细碎的符号表层中抽离出来,将问题集中在它的时间性表达上,我们才多少能够看清这部影片的思维和心态。
改编郎朗的故事,当然是一种蹲现时蹭热点的市场行为,这与改编《生存》《天鹅绒》《夜谭十记》《侠隐》等冷门作品有着本质的区别。
姜文挖掘后续作品的唯一逻辑,就是在回溯过往的同时以标注性的过去时态来批判国民性,为此他的视点也一直落在庶民、强盗、罪犯、游侠这样的非当权者身上。
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立足于这样的视点,姜文也从来不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也从未介入对权力的根本性批判,在基于“强盗-骗子-恶霸-妓女-圣女”的结构谱图中,其影片中的主人公从未展现出对权力持有者(如黄四郎、武家、朱潜龙)的深恶痛疾,反而夹带着一种莫名的惺惺相惜。
同时,一旦故事环境发生了变化,姜文过往的人物类型模式也宣告失效,在《你行!
你上!
》的新中国历史框架中,他无法站在愚民或强盗的立场上,因为这类角色无法存在,同步消失的还有妓女这样的角色(即刘嘉玲、舒淇和许晴扮演过的形象),于是他的人物图谱就被重构为“行动者-路线制定者-路线拥护者-不同路线者-对手”的新五元结构。
在《你行!
你上!
》中,郎朗是唯一的行动者,也是新中国的象征;而周秀兰、林老师、老崔、楚中天和所有的街坊,都是路线的拥护者,也即大写或没那么大写的人民;沈启蒙、欧亚、王子曰、诸葛伯乐都是不同路线上的竞争者,各有自身的“局限性”;对手就是日本、俄罗斯、美国……未必是恶霸但一定是要超越的对象。
在这些形象之上,居于最高位置的,就是姜文扮演的、作为路线终极制定者的“爹”,他代表着舵手,或者说“真理”。
这是最为讳莫如深的形象,姜文却能在想象中无缝切入,且近乎将影片引向了“电影武器论”。
也正是在这里,我们不难发现至今对姜文批判的一个基本盲点,也就是关于爹味和老登的种种批评,都是在针对一个家庭或日常意义上的“爹”,或者一个说教意义上的“爹”,一个荷尔蒙过剩大男子主义的“爹”……这类批评的问题,通常都止于女性主义批评的第一步,并未对姜文的“爹”做出本质上的诊断。
事实上,这里的“爹”近似于《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所幻想的“一名举世瞩目的战争英雄即将诞生,那就是我”,同时也超越了这一幻觉形象。
唯有从这种“爹”的集体记忆出发,我们才能理解姜文为何能够与郎国任(请注意这个名字本身的内涵)达成精神性的共鸣。
除了革命浪漫主义上的共性之外,两人在自我身份(大院子弟和满族后裔)上也共享一种近似的圈层思维,我们可以称之为“王朝心态”。
大院子弟就是当代意义上的八旗子弟,这也让他们成为一种奇特的物种,除了可以自由狂妄地使用“主人话语”(自封爹)之外,他们的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时间体验的不同。
对于历史上的八旗子弟来说,他们拒绝八国联军之后的历史,因为大清是永恒的王朝,更是优于西方的王朝。
而对于大院子弟来说,他们往往拒绝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那个革命浪漫主义时期具备高度幻想力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才是他们的“王朝”。
由于拒斥了本原的流逝,时间在这类人的体验中就成为了一种闭合或循环式的结构,也就造成了和现时的巨大脱节,如果《你行!
你上!
》出现了任何时空层面的感知错乱,也必然是源自这种脱节。
这就如郎国任看到的世界只有单色,因为他的墨镜会过滤到所有其他颜色。
但这墨镜折射或滤色后的世界,或许恰恰就是其“践行国任”后的“朗朗乾坤”。
所以“你行!
你上!
”并不是一句鼓励或反讽的话,而是一个王朝心态下的绝对命令,意思是“让你上,你就上,现在干他!
”姜文毫不吝惜地呈现了他超英赶美的过时立场,但更重要的是,他完全暴露了自己电影理念的深层狭隘性,除却对现代性和国际形势的否定,他的局限也体现在对港台作品的不信任,这也是为什么影片中首鼠两端的“假洋鬼子”,都是由港台电影人扮演。
现实中的朱雅芬、冯老师、发脾气的教授、赵屏国、张老师、殷承宗等等都被统摄在这位持摄影机的爹之下,成为总设计师雇佣的临时工,也强化了他唯我独尊的形象。
对这一形象的认同和确立,来自姜文本人的阶级、立场和历史认知。
也正是这种身份感的先天来源,让他具备一种深度的法西斯式的幻觉,能无缝载入这个“爹”的形象。
在郎朗本人的记述中,父子之间也是这种军事化的管理,但他并非无感情的 枯木。
值得回味的是,在日本夺冠的那场决赛中,诸葛伯乐让郎朗不做任何预先排练,只需要想着自己的暗恋对象,在随后的表演段落里,穿插出现的都是母亲的身影,这是另一种形式的俄狄浦斯,按照郎朗本人的说法:没有母亲在身边,钢琴成了我的感情的延伸,它给我提供了一个躲避现时而又不触怒父亲的地方。
弹琴时,我很高兴,父亲也满意,而我能感受到母亲就在我身旁。
而当我不在弹琴时,我觉得失去了一切。
这是郎朗的世界,但姜文毫不在意,在后者的构造的新世界中,郎朗不过是饺子皮,郎国任不过是饺子馅,而只有他本人,才是那瓶醋。
在回顾费城生活的时候,郎朗提到“父亲在不断向后退,我却不断向前走”,但问题是,无论对现实中的郎国任还是对作为导演的姜文来说,他们都不会承认自己在后退。
然而愚人节恶作剧这样的段子,二胡的枪式握法,证明了他们自身的抵赖。
在冲突最严重的时候,郎国任被郎朗当众骂作“独裁”“暴君”,他在本质上并非为孩子、为家庭付出的牺牲一切的那个人,而是一个孤注一掷的投机者和野心家。
姜文能够代入郎国任这个角色,也无非是因为他们属于同样的投机者和野心家,只要稍微查证一下历史,我们就不难发现形形色色的大院子弟,实际上就是新中国以来最疯狂、最变态的一批投机者。
这里需要澄清一点,我从不认为投机和野心是需要面对道德批判的,它也可能是创作的源泉,这缔造了王硕的小说,也缔造了姜文的电影,这些作品总体来说都极其精彩。
多年来,我始终选择为姜文的作品辩护,包括那些并不成功的《太阳照常升起》《一步之遥》以及《邪不压正》,但我的辩护仅限于姜文的影片,无法扩展到其本人,无论是作为导演还是作为演员的姜文。
我欣赏的是他对国民性的提炼、摹写和批判的力度,也欣赏他铺张浪费乃至穷奢极欲的影像操作,然而对他的个性、出身、心态、信仰,我一直是持极大的审慎和怀疑态度。
毕竟,他的思路早已定性,也只适合那些远观历史的回溯性操作,对于现实的题材操作来说,他越是冒进,就越是逆流。
在女性主义如火如荼的今天,执意当爹的姜文并不能成全大男子沙文主义的绝地反击,而是陷入了一个奇怪的自我挖掘的时间陷阱。
或许,作茧自缚就是他过于自信导致的局面,此时此刻,他本人才是那位“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虹膜]
姜文最新路演回答觀眾關於電影《你行!
你上!
》有沒有隱喻的問題:
我是姜文的:影迷。
我不會說我是姜文的粉絲,粉絲這兩個字太重,好像骨子裡就透著狂熱。
我是姜文的影迷,姜文職業生涯中的作品可以說部部精彩,不為過,但這裡說的是《邪不压正》前的姜文,《一步之遥》前的姜文。
先說結論,這部電影,作為電影本身,真的爛出了一定的水平,相當於吳宇森的《追捕》,張藝謀的《三枪拍案惊奇》,陳可辛的《夺冠》,都是屬於晚節不保的範疇。
整部電影最大的問題就是急躁,極度亢奮,毫無節制,鏡頭的快切從最一開始一直切到結束,整部電影一點節奏都沒有,就是猛衝,衝的好看還好說,但是情節極度尷尬,想拍的飛,但又是個寫實題材,最後變得不倫不類,要人物沒人物,除了姜文自己的角色,沒有人立得住,要情節沒啥情節,就是一路贏,一點起承轉合不帶,一點挫折沒有,就是一路開掛,天才贏家。
觀感是又聒噪又乏味又疲憊。
這部電影給人的感覺就好像18年拍完《邪不压正》之後,姜文就已經被人關起來了,沒人跟他說話,而他又有太多話要說,所以一被放出來,馬上如饑似渴的跟人說話,恨不得1分鐘的對話裡能有10分鐘的信息量,又急又密,急到生怕每一秒和你說的話都是最後一秒,所以他一秒要當十秒用,一秒都不想浪費,狂轟濫炸的跟你聊。
他自己可能不覺得有什麼,但這個傾聽者也真不是誰都能做到的啊,因為你會發現他大多數時候是在跟你尬聊(吃yuan飯都能嘮半天,不尬嗎?
哥?
)歸根結底還因為姜文還在用拍《让子弹飞》的風格來拍這部電影,但前者是民國啊,是架空啊,是虛構啊,想怎麼拍的飛都不會奇怪,可你這部是寫實啊,是人物傳記啊,是真實人物改編的啊,你要麼就徹底放飛了拍,但現在就是稍微飛一點,就顯得很怪很尬,因為這兩種風格和模式壓根就融合不到一起去啊!
但是在粉絲的口中,這部電影有什麼呢?
有隱喻啊!
都不是隱喻了,是明示了!
從他們的口中,一部講郎朗和他父親的傳記片壓根就不是講郎朗和他父親的傳記片,等於整個故事在他們眼中就完全不是一個東西了。
大家有興趣可以翻一翻講隱喻的帖子,歸納出來就是:姜文繞主席像!
姜文眼裡有天安門!
姜文來自東北,姜文說了太空艙,姜文說了紅色,姜文說了綠色,姜文扔了獎杯!
姜文給每個老師起的名字和設的背景都有深意,等等等等等等等等…在我漫長的觀影史中,我是第一次看到一部電影,幾乎所有情節都是隱喻,拍的主題也是隱喻,所有人物都有隱喻,連名字也有隱喻,國家也有隱喻,我甚至都快找不到這部電影裡沒有隱喻的情節了。
就像一盤磁帶,大家都是正著聽的,偏偏有一群人卻是倒著聽的,就算是同一盤磁帶,也能聽出天差地別的區別!
這部電影真的是滿滿的深意,在他們的眼中基本上變成了普通觀眾看得每一秒和他們看得每一秒都不是一個東西。
比方說桌上放了個蘋果,普通人看到的是蘋果,他們看到的是姜文在電影裡放了一個紅色的象征!
那怎麼會是普通的蘋果呢???
請問一下老師:姜文騎自行車代表什麼啊?
姜文的自行車的牌子代表什麼啊?
姜文走路那段代表什麼啊?
姜文吃飯那段代表什麼啊?
姜文呼吸那段是代表什麼啊?
姜文本人是隱喻什麼啊?
問:姜文拉屎代表什麼啊?
答:!
也是,言論自由可能真的把不少人逼瘋了,把姜文這當成摩斯密碼站了,找到同好,解讀密碼,他們看得完全是一出《解密》啊,還樂在其中。
但是,就算退一萬步說,這部電影裡有不少是真隱喻,那又怎麼了嗎?
這就高潮了?
燃點這麼低呢?
就算這部電影裡有他媽一百萬個隱喻,也不妨礙它他媽是部爛片啊。
去看一部電影,就像去吃一頓好飯。
你光給我醋,我吃啥?
你光給我餃子,沒醋我也不愛空口吃,你給了我醋,也給了我餃子,我才能吧唧吧唧吃的香啊。
得虧現在不是文字獄的年代,再這麼解下去,中國電影史上第一,也是唯一的謎語人姜文,可真得被你們害進去不可咯。
好可怕,可不可以出一版没有姜文的洁版,大体故事也能说得通。拍摄技艺方面是真的好,随便一场戏放在现在国内电影市场上都是横扫千军的能力,但姜文主观意识太强,这个“爸爸”是他想当,他一直跳脱不出创作者(权力中心)和戏内主角(权力中心)的关系,他足够聪明,你能想到的缺陷他都能解决,即使伏低也是为了我上因为我行,如此超雄的人,无论如何都不能来演这个爸爸,他的戏外影响了戏内。电影里郎朗也没想着他,每次谈琴他会想自己的妈妈,自己的老师,他也不认父,更像值得信任的工作伙伴,是他自己要当,他无论如何要占住这个角色,谁都不能取代他,他没有生郎朗,但电影饶有趣味的用了同岁的瘤子代替,可见“狼子野心”,说到头,男性的弱点就在于此,无论如何都想当爹,哪怕谁都不认,害怕、痛苦的也许不是儿子,是他自己。ps.吉娜梗很恶心
“朗国任,你不觉得尴尬吗”
看了。拍成这样,不知朗朗一家会怎么想?励志题材拍成喜剧片,总感觉有讽刺的味儿。
坊间有句话叫“上面本意是好的,下面的人执行坏了”,这部电影就是这句话的具象化,多个层面的。
我对姜文是有滤镜的,在我这属于神一般的存在,当预告片出来时我突然有种不详的预感,但我心想大不了不站着挣钱,咱也蹲着拍一部稳的 赚点票房回回血,看完电影发现我想多了,姜文这次越发的放飞自我,我对他急赤白脸的演技真有点审美疲劳了,服道化也给人一种很丑很廉价的感觉,影片的剪辑稀碎节奏飞快,没有起承转合就是一路向前狂奔的观感, 这个姜文让我感到陌生,没有了之前作品让人拍案叫绝的高光时刻,台词里过多的说教反而凸显出很重的登味儿,饰演郎朗不同时期的三个小演员 角色塑造的非常单薄,这片更像是孩爸郎国任的传记片,其他角色的设定都是没有灵魂的符号,隐喻这个事属于锦上添花, 如果做这些是为了所谓的隐喻去服务,就有点舍本逐末了,给人故弄玄虚的感觉,看完这部认清一个现实:没有人能永远保持巅峰,姜文也开始走下坡路了
这种大家都知道,也没人不让你直接拍,但你非要硬隐喻的劲呢,让我想到没读过什么书的编剧导演在想出“我们把人生和祖国经历结合起来”这么弱智且浅显的点子的时候,一样没读过书的狗腿子们在充满烟味的房间爆发出欢呼,他拉着人眯着眼睛用烟指指点点一再解释,散发爹味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实在是一个百年难遇的电影天才啊!
作为真实人物的传记片,剧情却时不时令我产生浮夸的感觉或虚假的质疑,再加上对朗朗的生平不太了解,以至于有些好奇影片中的故事情节有多少是基于现实的改编,又有多少是虚构夸张的设计?附注:17:28 看到豆瓣开分只有6.7。
想了半天 姜文在彻底数字时代后越来越极端的架空塑料感到顶的呈现方法 还有纯粹驱赶式的节奏和剪辑 倒是有那么一点像大林宣彦对于影像掌控的感觉了 当然本身的内容还是太差了点 不过彻底不装了后的确比邪不压正更能入眼了
看到姜文的儿子出现的时候,明白了,姜文就是郎国任,这是献祭自己,给他儿子未来进入电影圈铺路呢。而周韵作为制片人,就是周秀兰,负责让大家都来看看这部电影。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会套入近代史的看爽了
大可不必。
我很喜欢!哪怕不去看任何的隐喻就单纯把他当郎朗的故事也是好看、有趣、尽兴,而且好听!如果我是郎朗我肯定很开心自己的故事能以这种方式搬上荧幕Ps.同行的朋友只知道是姜文,开场时候我说是郎朗传记她翻了个白眼说早知道去看陈佩斯了,但看完后她说好看😏
看的点映场,全程尴尬,老尴尬了,尴尬的剧情,尴尬的蹩脚东北话口音,尴尬的笑点燃点和煽情点,给三星及格只为还保有姜文强烈的个人拍摄风格。
看这部姜文之前我心里怀揣着马丁·斯科塞斯、莱昂内、科波拉、费里尼和库斯图里卡,但都没用上。姜文这一次更加写实更加柔和了,全片看下来处处充满着激情,所以即使两个半小时却是一步一景式的,总是非常生动,看下来不仅一点不累还挺让人感觉爽的。有观众想从姜文包的这顿饺子里尝到一点醋,醋当然是有的,且没有那么难解,都在角色里在对白里,有充足的空间供大家解读。有所表达和对视听富有梦幻般的创造力,真的,华语电影世界里还好有姜文。
时代真是变了,都有人说姜文甲亢了,照这个路子那姜文可是老甲亢了,就不配您那张票。哪有爹味儿啊,郎不就是爹一直带着学琴么难不成改事实么?有几场戏确实太飞了比如吊威亚弹琴那场还有一些别的,确实不是很必要,但这个不是非要你们理解的调调我还是喜欢。人还是站着,钱可能挣不着了,我只能贡献我微薄的票房吧。短视频时代,有风格的华语导演会越来越难,还有宁浩。不知道未来他们何去何从。
去德国之前我一直饱含期待,去德国之后节奏直接全垮了……最后又饿又冷又困睡着了又被冻醒了……
看似郎朗的故事,实则是郎爸的传记;看似是有困难解决困难,实际都是郎爸的一言堂,郎爸永远正确。我看的早上九点的场次,观众不多,基本都是中年人,可见姜文的号召力主要就在这个群体,而电影里的叙事方式、镜头语言、明喻暗喻,也明显不是给年轻人看的。就这样吧,电影主要告诉那些父母们,钢琴家不是刻苦练琴就行,不但孩子要有真的天赋,主要还是看家长能付出多少,爹行才行啊。
看到导演是姜文就盲冲,影片其他信息都没去了解,进影厅看了才知道是郎朗传记片…很后悔!非常后悔!!谁会对郎朗感兴趣啊!!全程看着一个像傻子的天才和一个像得了甲亢的爹演双人戏,很痛苦!非常痛苦!!
天才瞎胡闹也强过庸才拼命耗。
7.16杭州点映观看。不讨厌,但不喜欢。一贯的姜文的甲亢式拍法,「除了高潮还是高潮」,所有人咆哮宛如马景涛,亢奋调性如春晚小品,看久了令人疲惫。但仍然有喜欢的段落——如朗朗弹奏《黄河大合唱》四面邻居灯火光影、漫天玫瑰飘落;如钢琴比赛两个郎朗飞入空中;如朗爸骑车带朗朗学琴,空中俯瞰视角,颜色浓烈突然转过春夏秋冬;如朗朗要跳楼朗爸去拦,天台积水湛蓝,溅起波纹如大海。姜文还是那个浪漫主义的姜文,但成为了矛盾的姜文。不空洞、不无聊,但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