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体验IMAX观影了!
巨大的弧形银幕几乎铺满视野。
灯光暗下,环绕音效瞬间包裹全身,每段配乐都像在耳边流淌。
画面清晰度惊人,发丝纹理、爆炸烟尘都细腻可见。
座椅随剧情轻微震动,仿佛置身场景之中。
当镜头推进,仿佛伸手就能触碰角色,离场时仍沉浸在震撼的视听余韵里。
总之,每个人都去体验一把,最近赶上电影爆棚,可以安排起来啦
电影完全打破了我的预期,意料之外的被里面的温柔与反抗的情节牵着走,倒是品出了些酸涩味道。
这股子酸涩有对历史真相被剖析大白的欣慰,也有对83年前同胞的心疼,还有便是那份传承的良善。
当日军占领了东极岛村民的祠堂并一把火烧毁后,渔民的心也被烧怕了。
他们一忍再忍的过活,在这片压抑的海岛上,每一寸的温柔都珍贵的心疼。
阿赑不认可弟弟救人的做法,但会留下刀柄让他们上岸。
阿荡指着地球仪笑着说要送战俘回家,炽热的眼神烫穿了种族与语言的隔阂。
曾经害怕退缩的渔民,在刺刀和枪口下执意为朝夕相伴的亡者抬棺;做过逃兵的陈先生,在热火焚身时呐喊着《满江红》和“不能跪!
”。
在残酷的战争下,温柔和反抗并存,就像人性也有两面,这样有退缩、有恐惧、有反抗的故事才足以牵动人心。
当在片尾彩蛋里看到现在的东极岛,老人依旧平静坚定的说着“海上有难,必救”的古老传承,海浪声就像历史和现世的温柔回响。
八十三载,暴政的冷枪声终究是被海浪磨平,而善良的品行依旧在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白白浪费了我两个多钟,宏伟的故事线本来可以拍得紧凑引人入胜,结果变成了无聊的岛上人“救世”戏码,前面一个钟围绕一个英国人啰嗦了半天,好多演技都很浮夸,朱一龙和他弟的主角光环真不是盖的,怎么都死不了,日本人抓人质都够了还主动跳出来我也去?
这什么脑回路,去了能当救世主?
这不是白白无脑送死?
游去找出口,被压钢管下真那么巧他哥马上过来把他救出去?
怎么就在那一秒刚好找到他弟的,整个过程没被发现?
还是开了透视?
日本人派人来岛上找人,几千个战俘是怎么知道就一个人逃离的?
怎么知道刚好就一定在这座岛上?
结果派了12个人来找???
几百个村民就这样看着几个日本人当着大家的面杀人杀小孩?
哨塔里教师拿枪打日本人那戏份真就为了搞笑而搞笑,不尬吗。。
最后非得用被烧的方式来体现尺度大,残忍?
所有村里人就这样看着?
几百个村民被两个日本人看着不敢反抗?
最后靠女人鹰眼般的视力又在宽阔洋面上发现了主角光环的他,又因为他一个人救了整艘处于涡流的船?
旁边的日本战舰就眼睁睁等着看所有战俘被救上船之后,终于等来了美国的警告好放他们一马?
不是口口声声说不能让他们泄露情报出去甚至因为一个人要屠村?
算了算了槽点太多无力吐槽,这是近几年看过最差的电影,没有负分的选项真的便宜这部电影了。。
唉
觉得演员没什么毛病,烂就烂在了管虎和费振翔着俩导演,和陈舒董润年张冀费振翔这四位烂编剧上。
对比下《南京照相馆》,看看《东极岛》烂在了哪里首先照相馆开场各种轰炸场面,日军入城,刘昊然想走帮人找信,没找到被日军追着跑,翻译官在那拍被砍的照片。
开始交代背景,给观众带入其中,表现刘昊然的性格和翻译官的性格,日军的残忍。
东极岛开场,说朱一龙还是吴磊的独白,吴磊进入水下,鱼雷那个飞过,吴磊救了一个英国人。
表现吴磊朱一龙水性好为后来救人什么的做准备。
相比之下没有营造出照相馆那种危机紧迫感,弱了很多。
前面大段时间浪费铺垫,救那个英军,有时老套的兄弟矛盾,海岛和原住民的矛盾,完全浪费时间。
看的我坐的前面有个人都走了。
这部分不如拍一下岛上之前是怎么被日本兵屠害的。
交代下倪大红那个吴老大之前的伤是怎么来的,宗祠说怎么被日本人烧毁的。
倪妮这个人物,也不够立体,一会拍下好像比较豪迈一会又柔柔弱弱的,和朱一龙咬两口。
照相馆里的高叶,对日本人的感觉到畜生是经历后一步步递进的,从与照相馆老婆交流,和刘昊然的交流,展现出人物性格和故事的。
《东极岛》里最失败的就是反派,日本兵的塑造,那个肥胖的日本兵是本部电影里最大的败笔。
也不知道哪个四个中哪个二逼编剧给写的。
看不出他的凶恶,岛上的人民的唯唯诺诺也就显的立不住脚。
后来的那个日本长官也是过于脸谱化。
东极岛这电影里的人物感觉就是为了登场说两句台词,反拍日本兵是这样,逃兵先生是这样,翻译官也是这样。
反观照相馆的原岛大地,他的所作所为也是不断展现不断递进的,他的长官也是几个事件里通过几场的对话,展现出是怎样的性格怎样的人。
最后的一群英国俘虏就更像是脸谱化的集体照。
背景交代没有代入感,人物单薄脸谱化,剧情也太弱,没有感情的积累与爆发,没有逻辑递进的加强。
矛盾冲突本应该是,岛上的人和岛上日本兵之间的各种冲突,后来的日本兵之间的冲突加剧,情绪不断升级。
而不是什么兄弟冲突,海盗村民间的冲突。
就算你写点英国俘虏和日本兵之间点冲突也好。
抗日题材的《东极岛》让你们拍的像海上救援。
这电影的感觉就像一个,老师立了个题目,电影学院没毕业的学生当导演,找了个没考上电影学院的画脸谱的自称编剧。
花钱雇了个专业的剧组。
浪费了所有人的时间,交了一份错题百出的作业。
真想问问,你们这帮人会不会拍电影啊?
硕士论文是自己写的吗?
二流的反派表现不出一流的主角。
三流的导演四流的编剧只能拍出五流的电影。
两个主要感受:1、好故事被无知者糟蹋2、近乡人被傲慢者冒犯明明一个人民英雄的故事,搞成奇情片 海的儿子,人民都成了傻子。
似乎花了很多力气塑造渔民样貌,但根本没有一丝一毫尊重过当地文化。
管虎是不是觉得舟山渔民是“山的那边海的那边那群蓝精灵”啊?
一水儿地裹着几块破麻布远离世俗文明?
再配上谭维维硬凹“异域”荒谬口音的bgm,一股子来自北方文化的傲慢!
管虎那种学了层西化皮毛,摇身一变自诩先进者来讲述“低等族群”怎样被激发、被改造的手法和自上而下的视线,真的很好吐。
拜托!
您这部电影吃的还是民族主义爱国饭呐!
倪妮和其他女渔民被极度粗糙地搬来附会女性力量这种毫无诚意的鸡贼做法,已经不稀得说了。
演员在这里都是小事,只能说演了这么部片子白苦了权当锻炼身体罢。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中国电影人送上了三份大礼,分别是《南京照相馆》《东极岛》和《731》。
他们不约而同地把镜头从硝烟战场转向了平民求生。
他是暗房里学习的照片冲印的邮差。
他是浪涛中勇救战俘的渔民。
他是被细菌部队囚禁的小贩。
这种集体的创作转向,是中国战争电影非常耐人寻味的变革。
《南京照相馆》的超级口碑和票房印证了这次转向的正确性。
一个以平民为叙事为核心的“抗战电影宇宙”逐渐形成。
01 被忽视的平民战争回看著名的战争电影,他们的视角可以大致分成三个层次:统帅部的视野,比如《大决战》三部曲。
这类电影聚焦的是高层的战略和外交博弈。
战争英雄叙事,比如《长津湖》《血战钢锯岭》《拯救大兵瑞恩》。
这类电影通常会展现军人个体或团体面对的生死考验。
平民生存史诗,比如今年这三部抗战电影。
他们则描写了战争夹缝里挣扎的小人物。
这第三种类型,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中国拍得并不多。
传统战争电影偏好前两类视角有他的必然性。
统帅运筹帷幄,电影情节常常暗合历史转折的戏剧性。
前线战斗则是展现成熟的电影工业的好机会。
奇观和大场面首先就是视听盛宴,还能顺便用残酷的战争,引入反战的思考。
平民的苦难却往往成为宏大叙事中模糊的背景板。
但优秀的以平民为视角的战争电影,同样有巨大的魅力。
《辛德勒的名单》里,德国商人辛德勒在目睹纳粹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后,良知被唤醒。
他倾家荡产,通过雇佣犹太人在自己工厂工作,拯救了上千条生命。
电影是通过辛德勒作为故事的切口,实则拍的不只是救人。
它还展现了纳粹的恐怖统治,犹太平民朝不保夕,以及他们在绝境中对生的渴望。
《钢琴家》也是经典二战电影。
波兰犹太钢琴家斯皮尔曼在华沙犹太区,经历了家园被摧毁、亲人离散、同胞被屠戮的惨剧。
他自己不得不四处躲藏,苟且偷生。
这些平民虽身处战争的最底层,却是遭受伤害最多、最深的群体。
他们没有强大的力量改变战争的走向,只能在各自的命运轨迹里顽强抗争。
这些故事或许没有宏大的战略布局,没有震撼的战争场面。
但普通人在绝望情境下做出的抉择,不经意间选择的人性,更加光辉。
正因为如此,也更能让普通观众感同身受,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02 中国电影平民叙事浪潮进入 2025 年,电影叙事领域似乎掀起了一股全面转向小人物的风潮。
2D动画电影 《浪浪山小妖怪》以妖界底层小妖的视角解构《西游记》,让无数年轻人在“打工人”命运里照见自己。
《长安的荔枝》通过运送荔枝这件小事,把宏大王朝兴衰转化为个体生存史诗。
这股浪潮在三部抗战题材中达到高峰,形成了独特的“平民抗战宇宙”。
《南京照相馆》以南京城一家小小的照相馆为故事舞台。
在日军侵华,南京城沦陷的黑暗背景下,7名平民躲在暂时安全的照相馆内。
他们本是这场残酷战争的无辜受害者。
可当他们发现了日军暴行的罪证后,开始秘密收集,誓死为历史留下一份真相。
从《东极岛》目前透露的信息来看,故事围绕着东极岛上的普通渔民展开。
他们虽身处海岛,却未能逃脱战争的波及。
凭借着对家乡的热爱和骨子里的人道精神,舍生忘死拯救战俘。
而定档“九一八”的《731》,则将目光投向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暴行。
以当地小贩王永章等平民为主角,他们被日军强行抓进 “特设监狱”,成了日军惨无人道的活体实验 “材料”。
通过还原受害者遭受冻伤实验、毒气实验、活体解剖等极端折磨的场景,从平民受害者的角度,揭露日军反人类罪行的残忍本质。
也展现平民在绝境中,不放弃求生的反抗的精神。
这种平民叙事成为主流,反映的是当下观众对战争电影审美需求的转变。
观众不再满足于宏大叙事下对战争的笼统认知,而是要深入到战争的微观层面。
想要通过荧幕认识那些被历史车轮碾过的普通个体的命运。
另一方面,这也是电影创作者的进步。
他们意识到平民群体在战争中的经历同样是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甚至有时候,是唯一重要的一环。
他们对历史做出更全面和更深刻的挖掘,从中凝练出那个时代平民的代表。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陈凯歌的《志愿军 3》。
这部电影还没定档,但大概率还是国庆节上映。
依然采用传统的宏大视角讲述战争。
虽然也用陈飞宇饰演的角色作为串联线索,但整体还是想要展现战争的全貌。
三部曲的体量,涵盖了从战略决策到战场厮杀的各个层面,追求大而全的叙事效果。
《志愿军 3》这种传统叙事方式最终会收获怎样的口碑与票房表现,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03 平民必须是战争的主角所有战争,特别是反侵略战争,说到底是为人民而战。
那么叙事权理应归还人民。
从这三部作品中,我们看到平民视角的终极力量。
当阿昌在暗房因恐惧而双手颤抖时,观众本能代入自身。
若我在南京能否鼓起勇气藏起底片?
这种代入感是看将军运筹帷幄时无法产生的灵魂拷问。
更深刻的是,平民叙事会不经意间揭示战争中,一个民族的文化韧性。
在《南京照相馆》中,当日军拆运南京城墙石回国建“忠魂塔”实施文化殖民时,老金用幕布投射“大好河山”影像完成精神复国。
这些平民或许不懂国际局势,却能以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中华文化的根基。
东极岛渔民不识字却懂“海上有难必救”,比任何主义宣言更贴近人伦本源。
战争电影的最高使命不是复刻历史,而是让观众走出影院后,在阳光下庆幸。
庆幸不必再为躲避刺刀而颤抖。
屎。
依托答辩。
7月看了太多好片子,幸福的很。
差点忘了国内还有这种屎一样的东西。
同题材,请去看《里斯本丸沉没》同类型,请去看《南京照相馆》看这部的,都是大冤种,如同吃屎。
避雷。
避雷。
避雷。
我说的不是什么立场,不是什么意识形态私货。
我都不提那歪曲的动机。
更别提,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电影作品,必不可少的又见导演私货,老登腌入味了。
以上这些我都不提。
仅仅以电影叙事和制作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一部烂片。
烂到想提前退场的那种。
这都不是一部合格的商业娱乐片。
故事主线极其虚浮,人物极其单薄且刻板。
前面3/4的篇幅都处在憋屈,降智,无脑,强行煽情里。
最后来一个野人手撕鬼子,海尔兄弟大战日本兵。
说实话我都不敢相信这是2025年拍出来的电影。
赶紧去历史的垃圾堆里趁早抢个好位置吧。
推荐指数:我的朋友都别看我的敌人下地狱无限循环看
而且,电影对血腥镜头是丝毫不克制!
试图用血肉模糊的大尺度镜头,去掩盖不及格的叙事,以及混乱的内核。
在《南京照相馆》里看见的是导演的克制和不忍,其中高叶还有一场被日本兵强暴的戏,后来导演都不忍心拍,不拍了。
在这部里完全相反,充满了猎奇,暴力,堆彻。
宁可给日本军官杀人前加上一个脱帽的优雅动作,也不肯好好塑造主角。
英国佬扮演启蒙者,中国村民都是野人,日本人优雅的很。
明明是中国村民善良,大义,救人,非要拍成一群野人为了私仇化身海王,手撕鬼子。
渔民=黑皮帅哥荷尔蒙战俘=儒雅悲壮工具人除了演员偶尔的亮眼表现之外,整部电影没有任何其他优点。
空洞的角色,自我矮化的小心思,直接暴露导演首鼠两端,历史虚无,从9分优质纪录片《里斯本丸》到《海盗兄弟》,甚至辱海盗了。
这些演员也算是倒霉,居然接了这种剧本。
7月看了太多好片子,幸福的很。
差点忘了国内还有这种屎一样的东西。
导演用自己的价值观倒车把里斯本丸事件里村民淳朴的善良,珍贵的文明之光碾为齑粉。
再汹涌的海浪,也拖不起沉没的魂。
死去吧,这世界不需要你们这些老登了。
《东极岛》改编自真实事件,具体可参考两年前上映的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
简而言之,就是日本的运俘船,被美军误伤沉没,中国渔民救英国战俘的故事。
1942年,同盟国刚对日宣战。
彼时,国内抗日,正面战场进入相持阶段,未发生大规模战役;国军与英军开辟滇缅战场,协调混乱,最后失利;敌后抗战,日军推行“三光”政策,根据地进入最困难时期。
那时,没人知道抗日能不能成功,仗还要打多久。
“里斯本丸沉没”事件,就发生在那一年。
严格讲,“里斯本丸沉没”虽发生在抗战时期,与日军侵华暴行密切相关,但本身并不是严格意义的“抗日”行动。
它的实施主体是平民,目标是“救人”,彰显的是人道主义与人性光辉。
如果完全照实拍,可能更像一部二战背景的泰坦尼克或太平轮式的灾难片。
《东极岛》当然不只是部灾难片,它有一个更重要且必须表达的主题,那就是“抗日”,直接地,对日军侵略暴行的反抗。
如何捏合这两个主题,成为导演和编剧最大的挑战。
《东极岛》做得怎么样?
个人观感,投资很大,技术很好,画面很美。
其它,一言难尽。
主题终究还是两张皮,救人和抗日不能完整汇成一根线,也很难在逻辑上彻底闭环。
人物和剧情明显是为了融合两个主题而设计,所以经常出现不能自洽的情况。
比如,日本人为什么要抓渔民作人质?
明明全岛都是人质。
功能上倒是很明确,这么处理,才能把渔民视角带入到里斯本丸号的船舱里。
也就是电影为了叙事方便,牺牲逻辑。
电影走欲扬先抑的路线,从“一忍再忍”到“忍无可忍”,里面有民族意识的觉醒,这也是此类电影常用的处理方式。
岛民在日军不断升级的暴力中,一点点敲碎武力恐惧的禁锢,用“破禁救人”作为反抗。
但作为一部商业电影,“救人”难以成为完整的情绪出口。
它太绕太委婉了,在纪录片里可以,但作为商业电影,就会显得冲突不够激烈,情绪释放不足。
直白点说,“救英军”是不够彻底的“抗日”,必须要直接对抗,武力反击,要“以牙还牙、以血还血”。
电影也是如此处理的,男主角杀神附体,宰得非常尽兴,管虎甚至用了惊悚片和cult片的手法,暴力细节满满,自然也给了情绪足够的疏解出口。
但有了这些,最后作为高潮的女性觉醒带队出海,以及国际主义人道大救援,反而显得不够“攒劲”了。
也就是说,电影高潮出得太早,到最后反而维持不了亢奋,开始泄气。
所以电影结尾只能把重点放到救援的艰难上,开始恢复灾难片的解题思路。
大船倾覆,日军追杀,特别是里斯本丸沉没后带来的巨大虹吸,成为最后最大的挑战,主角们的终极考验。
而摆出屠戮姿态的日军,反而变成配角,派出两艘小艇后,就开始动作迟缓,以至不了了之。
这时候,“抗日”悄悄隐身,“救人”接续掌管主题。
这就好比吃饭,先吃了重口味的麻辣菜品,再吃清淡调味的,食物本身都没问题,上错了顺序,最后可能就索然无味。
电影最后是以救援成功结束了,伟大的人道主义的胜利。
这依然是1942年,没有抗战成功,也没有最后审判,更没有“胖子”与“小男孩”。
情绪上还差一口气,吐不出来。
而屠光守军的渔村,仅因最后字幕说的“国际观瞻”,就得以幸存,没有报复,没有清算。
日军要真这么在乎国际声誉就好了,哪儿还有“南京照相馆”呐。
这也是电影加入抗日剧情主线,又要兼顾历史真实而不得以的处理。
很勉强,但确实没有更好解法。
暴力元素在电影中很突出,比《南京照相馆》尺度更大。
并不是镜头多,而是导演放了更多细节,吴老大被刺破肚子,肠子流出来又塞回去,虽然上映版镜头没直给,但是音效和动作都有;比如砍头,前后的反应,人头的直拍,做得很细;比如杀死一家三口,冷不丁地开枪,最后以打死小孩结束;比如焚烧活人,特写跟过去……场面烈度很高,也有导演管虎个人趣味在里面。
另外非常管虎的处理,是电影出现了一些荒诞夸张的场面和角色,那个关西口音,爱穿兜裆的驻地官,几乎是喜剧表演。
还有陈明昊饰演的“陈先生”,是一个背景复杂且略带神经质,符号化明显的角色,非常像导演之前的另一部抗日题材电影《厨子戏子痞子》,话剧式地起范儿,维持亢奋过头、疯疯癫癫的状态,无论是开始藏英国人,还是后来杀到日本哨所,这个角色都引发出了笑声。
而这笑声,特别是第二次,于整部电影的气氛又是不合时宜的,那时陈先生其实已经超越了自我,准备杀身成仁了,为什么要去做那种戏谑的处理呢?
致敬《鬼子来了》的黑色幽默吗?
导演可能有他的想法,但我不太理解。
当然正线里的角色基本都还是严肃的,“海尔兄弟”带着自然与宗教的神性,超出了一般渔民的行为逻辑,是剧情的需要,也为后来无敌的大杀特杀留下解释口径。
纪录片里的1000多个英国人,在本片也只能作配角,老实等朱一龙来救。
其实这群英国兵本身也不是台词里说的“来帮我们打日本人”的,他们是在1941年的黑色圣诞,仅抵抗十几天就全员投降的殖民地军。
他们出现在中国的原因,源自1840年的另一次侵略。
当然,那时大家已经是盟国了,而且电影说了,是命就要救。
至于在当下的社会语境里,在国际间龃龉不断,旧秩序日趋瓦解的时候,这种普世大爱究竟几人赞成,几人反对,风向如何,我觉得也仍是未知数。
作为抗日题材,完全架空也好,现实改编也好,其实有无数更简单直接的抵达方式。
但电影选择“里斯本丸沉没”作为母本,本身就自加难度,难免要去面对各种挑战和审视。
仅就目前日本的二战受害者姿态,从抗日直接讲到普世情感和人性,去反思战争,还是太快了。
我认为,就讲到屠驻岛日军那部分,讲血债血偿,“你们都不是爹妈养的吗”,那部分,更恰到好处、符合国情。
首先逻辑上就很混乱。
导演想拍很多东西,比如“海盗后人”和渔民间的矛盾(就是两兄弟所遭受的排斥)、传统社会中女人所受到的压迫、人民的觉醒与反抗、国际主义、爱情……但是,啥都没拍好。
以上这些东西,都是拍了寥寥几个镜头,就搁在一旁了。
比如,影片中着重表现了渔民对“海盗”兄弟的极度排斥,然后这一冲突后面就戛然而止了,对情节的发展和推动也没有任何意义。
导演可能又要表现渔民的冷漠,又要表现他们的善良,再加上他们从忍耐到不再忍的转变,从而丰富人物形象。
但问题是,人性中的冲突在哪里?
转变又在哪里?
而且这可不是一个人的问题,是一群人啊,这么塑造,非常刻意且苍白无力。
扯了那么多,但是渔民那种朴素的善良在哪里?
再比如一开始阿花说这里不让女人出海,应该去上海,但除了幸存者逃回来后有人扯了句女人不能出海,再加上后面出海前在祖宗面前说的几句关于传统的话,没有任何地方表现她所受到的压迫。
也就是说,在前半段,她完全是个游荡在情节之外的工具人。
由此就牵扯出另一个问题,人物塑造的失败。
就拿教书先生陈竹昇来说,一方面他是个逃兵,一方面他心中又有点家国情怀。
这样一个人物,需要他从沉默中灭亡至爆发的转变。
当然,电影又没怎么处理,就让这个人疯疯癫癫地拿起手枪,火拼的时候到了日本人跟前,才发现枪里没子弹。
就不知道这个剧组在干嘛,是想表现人物的高光,还是搁这演滑稽戏呢?
还有吴老大,主动站出来被日本人捅了肚子,当大家以为他已经牺牲的时候,他突然又站起来了。
这种拍法不仅拖延了时间,还让大家觉得一头雾水。
还有主角的表现完全就是手撕鬼子的翻版。
前有阿荡身中两枪但像没事人扑过去一刀刀刺死了鬼子才死亡,后有阿赑手刃鬼子无数,又是躲过手榴弹和机关枪,又是在负伤和体力告罄的时候顶着涡流系好了船……你说他们开了挂吧,但他们最后又死了,所以说,不仅缺乏逻辑,还有种强行煽情的意味在里面。
还有几个地方,我不太理解,也不乱说,但是我先把它们提出来。
一、托马斯·纽曼这个人物。
以鬼子的德行,根本不需要拉村民去沉船上当人质,看到了英国人头上戴着的斗笠,恐怕会直接屠村。
二、这些渔民真的知道盟军是什么人吗?
题材倒挺好,可惜拍成这个鬼样子。
海风猎猎。
倒伏的野草像岛民们的命运,低了一辈子的头,但火烧过,人踩过,时间到了,依旧疯长起来。
这里是东极岛,二战中的一小块特殊战场,在这里发生的核心事件,不是杀戮,而是救援。
就种族和语言来说,东亚人明明应该是彼此更接近的。
日语和中文之间,也是更“可沟通”的。
影片里,保长李元兴,给日军做翻译,教书的陈先生,明显也会一些日语,孩子们也即将面临被迫学习日语的处境。
可这些“沟通”,是屈辱的,是被迫的,是刀枪指着的,赤裸裸的文化侵犯。
因此即便大家能互相“听懂”,却是听不入耳的,是无法真正交流的。
影片的前半段,蓄势了一个“忍”字。
吴老大为首的村民这边,宗祠被毁,忍了,不许出海,忍了,几个鬼子就禁锢住了几百村民,也忍了。
阿赑阿荡这对“海盗”兄弟那边,何尝没有忍,他们心里有对海岛之外的大世界的向往,也有对情感,对知识的浪漫渴望,就因为日本人的镇压,他们也暂且忍了。
可这些“忍”,换来的不是安宁,反而是日军的加倍残忍。
军国主义至上的高压中,人与人之间基本的善意互助,被日军视为大忌,甚至直接导致屠戮。
对活人的羞辱虐杀还不够,在村民们于宵禁时点起灯笼走山路,为亡人送灵时,日军的子弹依旧无情地射来。
任凭李保长如何用日语高呼恳求,击杀都没有停止的意思,最后他终于用中文愤怒地嘶吼。
强迫村民学日文,并不能保全中国人,甚至连死后的尸体都不能,所以,要这屈服有何用。
于是影片后半,从“忍”到“不忍”,在每一个人物身上生动地“站”了起来。
从前为了活着,大家都或深或浅地跪过,但终于发现,无论如何,侵略者都不会拿人当人,不仅是平民,战俘也一样。
他们罔顾日内瓦公约,草菅人命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在这样的时刻,为了活,东极岛的岛民们,必须要站着出海,必须要向死求生!
很喜欢纽曼被阿荡刚刚救下时,两位少年相处的那些温情时刻。
蓝眼睛、黄头发和黑眼睛、黄皮肤之间的交流,那几乎谈不上“沟通”,但语言在这种时刻重要么?
他们知道彼此是朋友,都想“回家”,心上都有看重的人,就足够了。
那些指着胸口、地球仪说出的誓言,不仅在两位异国少年的眼眸里心照不宣,也逐渐传递给了里斯本丸和东极岛两边的盟友们。
被困里斯本丸的英军战俘们清楚,日军与中国渔民,是魔鬼与天使的天壤之别,亚洲人并不共享同一种面孔,因为他们的心灵截然不同。
渔民有一种信仰,叫“海上有难,必救”。
在得知里斯本丸的情况后,其实所有渔民都在心里有了某种默契的决定,老弱妇孺,没有谁要往后站,有血性的,有一个算一个,扬帆出海,全力救人,是一条必然的路。
影片里有许多角色,逝去得非常突然,逝去得完全不考虑什么“主角光环”。
残酷的战争不会考虑谁是主角谁是配角,但这才是基于真实历史的呈现。
我敬佩这样的呈现。
片尾字幕时,岛民后代与英军幸存者后代的交替讲述,也非常令人动容。
活下来的人会一直讲述,一直让历史记住。
没有无法打通的语言鸿沟,只有跨越重洋的并肩而立。
这是真正的国际主义,它使战败者胆寒,它让我们脊梁竖立。
当一首船沉入海底,这一段历史,不该被遗忘。喜欢水戏,也喜欢演员们的演绎。
都给我去看!我要鲨小日本啊啊啊,大片,立意也很高
其实作为虚构的商业剧情片技术层面扎实。叙事、情绪和最后海难奇观层层递进按照类型片标准来看没大毛病。但里斯本丸这个题材改编成剧情片的评价在当下语境注定沦为键政材料,无论好评还是差评(这不意味着我主张去政治化地观看,恰恰相反,我认为键政式观影本身恰恰是伪政治)。突出岛民中国人视角在我看来没任何问题。中国人民在抗争中的主观体验和视角在我看来无论如何都值得铭记,《里斯本丸沉没》的多元“客观视角”本质上也只是一种人为建构的叙事。但《东极岛》的缺陷是前半段为了添置叙事动力有意建构了救与不救的对立,有点多此一举。其实可以更大胆,前半段完全去戏剧化,保留后半段的奇观。日军的残暴可以更冷静的手法呈现,渔民的英勇也不必非得如此超级英雄。
看了最早场!很值!这部算我今年看过的电影里最值的一部!每一个人物都很不错,群戏太棒了!又燃又爆!
⚠️剧透慎点⚠️典型的用大场面、血肉恐怖场面掩饰故事的一团乱麻和精神内核的极度混乱。塑造了0个有效人物,宁可给路边的日本军官加一个杀人前脱帽的小设计,都不愿给主要人物加点细节。我一直在等什么时候渔民们迎来民族性的觉醒,开始救人,开始反抗,但是岛被占了、族长和孩子被杀了、不让岛民埋葬死者、吴磊牺牲了、朱一龙把日本人都杀了都不觉醒,倪妮来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就觉醒了,可是倪妮的角色也很空虚啊,这是在?
非常好看的电影,光场面就值回票价,故事也非常感人,几次落泪,被中国渔民的善良和勇敢感动,也为中国人奋起抵抗的精自豪!你可以永远相信朱一龙的演技,在电影中的某一刻,我仿佛是和他在一起握着刀刺杀日本人,那股恨意演得太好了,水中戏也是游刃有余,不得不说大海真的是他的统治区,东极岛中的阿赑堪称海上战神,这片海域上西方人的救世主!
都说里斯本丸沉没的纪录片比这部好多少 那纪录片也没好哪去 自吹自擂加结尾自我感动加戏 所以这电影就更没什么好说的
冲着朱一龙来的,果然好看,强烈推荐!
虽然中国大陆仍然保留着严格的审查制度,但只要套上主旋律的皮,你就能拍集情色片、R级血浆片、丧尸片三位一体的《东极岛》👍很好的弥补了大陆电影没有《抗日奇侠》主旋律电影没有《749》的遗憾经此一片,陆川可以缓刑了,还是先枪毙管虎吧这么爱背满江红,那就给你跟《满江红》一样的打分好了
(一点剧透)这个男主不是一个标签化的英雄,而是真正活在极限处的中国人。全片以阿赑的视角去串联起整个故事,从个体小切口展现宏观大历史。你可以从他目光的冷峻中读到过往的苦难,看到海盗后代的影子,从他沉默的背影中看到一种随时要爆发出的力量。感谢朱一龙,让我在一堆消费情绪的电影里,记住一次真正的民族记忆。
管虎的作品基本是不符合事实,成为朱一龙的游泳秀,倪妮是真美,杨皓宇,陈明昊演的是真好。
推荐大家看里斯本丸沉没 东极岛不算是很好的改编 太突出个人英雄主义 也就是电影里的两兄弟 而救英国战俘是当时舟山渔民的集体行为 这应该是一部讲诉中国人民善良本色的群像戏
看完之后久久心里不能平复,男女主角可圈可点,朱一龙,吴磊,倪妮,杨浩宇将角色刻画的入木三分。没有刻意煽情,却处处让人鼻酸。在那个黑暗的年代,这片海曾托举起跨越国界的善意,这些普通人曾用最微最动人的,或许就是这份“平凡”。它让我们知道,英雄从不是天生的符号,而是在关键时刻,选择“做点什么”的普通人。就像那片海,平时默默潮起潮落,却总能在风浪里,托住该托住的生命。《东极岛》算是中国海难电影的天花板,不仅是在拍摄技法和工业化进度上都迈向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垃圾,一开头就让日军屁股怼镜头恶心观众,还反复恶心了好几回,一些生理肉疼的特写:英国人火烧铁刀烫伤口、后来这个英国人被砍头,砍完还被特别拎起淌血首级展示、刺刀刺死村民、船老大、孩子完全不避、爆炸铁片砍在朱一龙肩膀上然后一发狠自己给拔了??烧老师烧那么久也不想看,对战争里侵略者的暴行不需如此渲染,镜头对准受害者也是一种shoot,镜头后的人不怀好意。台词都写得极差,尴尬又自恋,倪妮的戏份也很无语,上来一提“开船”反手就骑上朱一龙,怎么着最后开船救人是你们play的一环?剪辑乱成一坨,朱一龙一己之力成为英军口中“那个中国男人”正紧张救人倪妮就在那砸墙宣言女性力量走一波,样板戏都没这么刻板,更别说把朴实村民救援的动机改写成愚昧自私者的复仇觉醒,渔民蠢笨,“海盗”善良勇敢无敌救世界,真的作品见人心。
看过纪录片后确实很难代入如此的"创意"设定 一度让人十分迷惑 实拍场景有了 但容易察觉的特效还是不少;常规画幅非常宽 字幕也置于画面外黑边中了 水下IMAX摄制带来的画面冲击力有限 枪林弹雨应该是更适合ATMOS的发挥
83年的潮汐,未能冲刷掉东极岛渔民在惊涛中写下的仁义诗篇。这片蔚蓝,见证了普通人在生死抉择时的无畏与善良。他们劈波斩浪的身影,早已化作民族精神坐标上闪亮的灯塔,好看,真的好看!这次真的非常惊艳,朱一龙依旧演技爆发!
真的好看!构图,色彩,整部影片的质感,剧情节奏,人物塑造,多方面角度展现了这部电影的水平!!!太牛了!顺带一说,朱一龙太TM帅了!!!!啊啊啊!!!
私货虎……多好的里斯本丸原型故事啊,结果拍成了英国在中国抗日,中国人负责后勤救援还各种愚昧拖后腿……男女主负责救赎愚昧的国人?不说国人坏话就不会拍了吧?不说洋人好话更不会拍了吧??也就试听效果的确没的说!哎……太私货了。还是去二刷南京照相馆吧!
当人道主义救援变成了民族主义宣言,格局一下子就小了,建议再看几遍《里斯本丸号》学习一下。
如果作品完全虚构反而更好一些,何必借着里斯本丸号,无非还是要利用民族情绪多在暑期档捞点钱,但落到实际却只是在呈现虚构的人物所突出表现的个人英雄主义,那些普通老百姓完全沦为工具人,同时也让里斯本丸沉没事件显得毫无历史沉重感。最后的女性主义更是将作品既要又要哪哪哪都要利用起来捞钱的嘴脸呈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