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在影院观影掉眼泪的经历了,这部影片意外地让人惊喜,原本以为这个题材会容易拍得冗长或是过度煽情,但是导演的处理方式比较恰到好处,温情的同时不乏欢快的节奏,也没有宝莱坞式的跳脱感。
故事没有落入俗套,人物刻画比较立体,演员的表演也很卖力,张婧仪的银幕表现不错,在新生代演员里比较出挑,把喻延这个出生在特殊家庭的女孩诠释得很到位。
长大后的喻延回到隧道里牵起小时候的自己,这一幕既是和解也是成长,小喻延说:“就送到这里吧,以后的路我自己走!
”镜头从小时候的喻延切换到17岁的喻延,把观众带入到了自己的童年,我们在渐渐长大,也渐渐地越来越擅长告别。
温馨的影调以及欢快的配乐,观影体验完全区别于以往国产电影,尤其是影片的配乐逻辑,没有像以往一样走煽情路线,节奏明快,让人倍感舒适。
饰演爸爸妈妈的演员是演技有目共睹的陈明昊和蒋勤勤,演出了特殊群体的感觉,关键戏份处理得很到位,情绪拿捏分寸感十足,日常相处又欢乐温暖,完全不卖惨,甚至这样大大方方的爸妈,承包了我的一半笑点。
影片的叙事有点是枝裕和的味道,导演把本土化做得很好,感觉就是我们生活中带着烟火气的平淡琐事,主角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邻居或是亲戚,银幕里上演的好像就是隔壁正在发生的故事,在稀松平常中,又流动着令人动容的不寻常。
影片对于亲情的刻画非常细腻,把中国式家庭的矛盾纠结体现地很充分,家长听障的设定似乎是一个隐喻,在大多数传统家庭里,家长就是听不到孩子的声音,和孩子也无法用语言交流的。
就像喻延在影片中最激烈的一次反抗,反抗父母无声的压制,反抗家庭一直在榨取自己的价值,但矛盾几乎又在悄无声息中和解,一如我们真实生活中和家人相处的样子。
矛盾一直存在,又被向前流淌的时间所掩盖,影片让人舒适的是没有说教,也没有流于表面,而是自然而然地向前推进,直至结尾的和解。
让人最动容的一个细节是,爸爸听不到喻延的声音,但是会把手指放到她喉咙的位置感受她的歌声,去买喻延喜欢的琴也是偷偷的拍下来,默默地买好送给她,这其实是很多父亲的真实写照,只会用行动来表达爱意。
开始演出时,喻延在台上唱歌,看到家人的时候边唱边用手语给家人翻译,家人们集体冲向音箱,通过触摸音箱来和台上的喻延互动,为她加油打气,这一家人的双向奔赴非常生动可爱,在有爱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爱就是她奔赴未来的底气。
结尾处喻延一个人去北京考试,家人们开车摇晃黄色塑料袋为她摇旗呐喊,这一幕很多人在影院看哭了,在充满烟火气的中国式家庭里,这一幕像是童话般地存在,就像是羡慕高考结束会在门口拉横幅的家庭一样,这无疑是很多人都向往的家庭氛围。
这一段不同于公路片激情热血的拍法,虽然是发生在公路上的戏码,但观感是倍感温暖的,亲情在这一刻仿佛被具象化了,他们不能陪着喻延去北京,不能参与她的未来,但却在她的起点处,给了她最温暖最有爱的支持,有这一刻的存在结局已经不重要了。
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影片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成长中孤立无援的样子,纠结无助的时刻,被家人朋友关心爱护的瞬间......成长就是一边不舍一边告别,留下来不甘心,走出去又舍不得。
也许到最后我们拼命想要抵达的远方,抵达之后没能留下;也许当初我们纠结要不要离开的地方,现在很难回去;也许当下的我们依旧在重复以往的抉择,在告别与不舍中反复。
这些都没关系,矛盾是永恒的,成长是持续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是妈妈对喻延说的“妈妈相信你能做自己的选择,走吧,不要害怕危险,即使很痛也没有关系。
一直走,勇敢向前走,你是独一无二的!
”愿你我都能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在这世间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涉及部分电影剧透跟吐槽,有准备购票去看的盆友建议绕道。
完全就是吃了残障电影的市场福利,预估豆瓣评分,不至于6以下。
毕竟大纲和剧本摆在那,不至于低的离谱。
但是老实说,好难看啊……上映之前,老早就开始注意预售了。
抱着对残障家庭面临的生存困局以及聚焦东亚家庭儿女角色的探讨的立意而对影片充满期待的,但看完感觉白白浪费我晚间和电影票钱。
(凌晨一点左右结束和室友骑着电车冻的瑟瑟发抖,也不知道哪里忽然刮过来的大风。
)我对这部影片最中肯的评价有,五一撤档真的是明智的,不然要和《苍茫的天涯》《人生开门红》……一起争垫底。
上一次把我尬在电影院的还是《人生开门红》……ps:独一无二跟开门红比还是优秀的。
翻拍好歹还有演员演技和剧本大纲坐镇,五一档的《人生开门红》史诗级一坨大的。
话说回来,不理解明明非常好的题材,非常动容的亲情关系拍出来居然是这样的。
韩剧原创剧本尚能拍出《苦尽柑来》这种绝世好剧,然而国产编剧真的翻拍也已经废物如此了吗?
翻看豆瓣评分,很多虚高分数的,都在夸催泪,但我泪点平时巨低的一个人,面对这种假假的大团圆试的结局真的流不出来半滴泪,就像小时候看的童话故事结尾——公主最后和王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转折处过度的非常童话般突兀了,法庭那一段我真的……(此处省略一万字)抛开法庭那段,我觉得所有转折都没有很好的铺垫一下,没看过原版也能够猜到七七八八的剧情原因不是编剧导演多牛,是剧情太俗套了!
除了张婧仪电梯里的哭戏很让我动容以外,所有穿插的CP感情线都尬的我原地起飞。
比如槽声最多的,莫名其妙父母亲昵的戏份,跟来看的朋友甚至不敢扭过头来笑。
蛮正常的一件事情,拍的愣是这么突兀。
明白导演想突出温情和喜剧,但是未免有点太自负跟极端。
油腻跟不适的镜头,清爽点交代不好吗?
以及辛云来和欧阳娜娜的戏份也把我看的一愣一愣的,面对残障群体的情感需求我觉得是一件非常稀疏平常的事情。
却拍的似实似虚的,硬凹一种纯情纯爱路子,在电影本身要展示的现实叙述的镜头之下显得尤为割裂。
整体弥漫着一股道不明白的一种奇怪。
关于辛欧的cp线,我始终认为,生活是没有太多的巧合邂逅。
即便是有,也不应该存在偶像剧形式的表达……当然,搬入荧屏的叙述适当加入艺术成分修饰这无可厚非,但也适度。
非常显然导演编剧是没有把握好度的叙述。
奇奇怪怪,一部分观众很不吃这一套。
另外吐槽下,内娱摄影师真的很不擅长拍爱情偶像路数的镜头。
一到运镜晃晃悠悠咱也不懂究竟想干嘛啊[捂脸],看张婧仪Cp线的时候前面一切还算得上正常,忽然开始走癫癫路线。
忍不住跟同行的朋友吐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当不了偶像女主。
(太癫傻了,感觉喝二两二锅头我都干不出来这么蠢的对话和行为。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究竟是我对这部影片期待太大而怒打一分豆瓣差评,还是真的就没什么内涵的垃圾翻拍见仁见智。
终于看到一部不以苦难和煽情为主题的国产家庭电影了,用欢快明亮的基调,讲了一段充满温情和爱的故事,看的开心,也哭得动情片子讲的是一个健康女孩喻延和听障父母、哥哥一家四口的故事,但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苦,反倒是经常被他们一家生活里的一些小插曲逗得捧腹大笑。
一家三口手语吵架,那手势比划的快到飞起,近看像是火影忍者结印,远看还以为他们一家人在那做法(bushi吵架停战的方式更是简单粗暴了,妈妈只需要一巴掌呼老爸脸上,妹妹只需要两个巴掌捂自己眼上......喻延陪爸爸去医院看病那段更是超级好笑,医生专业分析一大堆,喻延一句“很严重,得知”就给解决了,懵逼的不只是银幕上的爸爸和医生,还有看电影的我哈哈哈,中华语言的博大精深在手语里也是体现的淋漓尽致了 亲情线刻画的也特别的感人,但没有一个点是在硬煽情,而是把家人的爱与包容都藏在一些日常的小事里。
爸妈哥哥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爱着喻延但要说看哭了,还得是女儿给老爸唱歌那段,爸爸把手轻抚在女儿的喉咙处,靠感受声带的震动,“聆听”女儿的歌声。
本来这个画面已经够好哭,下一秒镜头转到陈明昊,看到他那个充满爱意和欣慰的眼神,我更绷不住了,那一刻我听到的不再是歌声了,是一个女儿对父亲的感激,更是一个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啊啊啊还有一家人去看女儿合唱表演那段,也超级好哭。
父母和哥哥虽然听不到歌声,但还是要到现场支持妹妹;妹妹就用边唱歌边打手势的方式,让家人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这种双向奔赴的爱,我先哭为敬了 说真的,在他们一家人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家庭该有的样子,哪有那么多糟心事啊,更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矛盾,就算偶有摩擦,但一家人的爱从来都没改变过强烈建议大家假期有时间的可以带着家人都去看看,笑泪兼具超适合一家人一起看!!!
买了最早的票来看,改编的很一般,故事简单所以呈现质量大于灿烂的她。
我不知道现在国产电影到底在逃避什么,剧情已经简单无聊到ai了都已经懒得总结。
国产青春类型片永远在套用一个模板,好像一周能写完剧本一个月内就能拍完。
不思进取就只能一辈子重复扑街的命运。
但是我想起来里面确实有灵光乍现的地方。
蒋勤勤最后那个地方很好哭,我也哭了,有机会上平台的可以看一看 导演镜头感还行,张婧仪台词是有一点点虚还得再好一点。
演技可以。
电影不是不能看,而是完全没有必要再看。
对于故事来说,应该有两种表达。
主角在家里是特殊的,只有他一个人能听见,他在家里是独一无二的,他是联系世界的桥梁,从小到大他的成长他是怎样被照顾,他在家里是怎么特殊,他在家里和外界的关系是如何特殊主角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如何平衡家里的需要和自己的梦想,他自己的存在对于世界就是独一无二的,他如何明白自己就是独一无二的人。
这些都很有意义挑出来去展现,但是每一项都浮在表面,国产电影已经把自己飞翔的翅膀捆上了 借用一句电影里的话:你可以做任何人,做任何事,去任何自己想去的地方,可是中国电影听一万种声音,你就唯独不是你自己。
第一是觉得自己限于类型,觉得只要浅显轻松就能吸引年轻观众,所以重复之前的循环;第二是畏手畏脚,环境不好不敢尝试其他剧本,就算有这个想法也写不出来。
电影有哭的地方,我也哭了2次,可是只是掉了眼泪,我没感觉情感有多打动我。
只是因为演员很好,演员哭了,所以我也跟着掉眼泪。
贪多贪足,永远也找不到重点,希望光线有一天能吸取教训吧。。。。。。。。。。。。。。。
烟火熏染的老房子里,砂锅在煤气灶上咕嘟作响,水汽不断洇湿玻璃。
过道有些窄,两人相遇时要侧身通行。
从晨曦到暮色,日子在喧闹中流转,狗儿与少年一同长大。
——这便是《独一无二》予我的初印象:拥挤、辛劳,却满载着细碎的温暖。
故事扎根于听障家庭,那些充满温情的细节,与普通人的生活并无二致,既有摩擦龃龉,亦有爱的微光闪烁。
生活的重量不曾被回避,影片却摒弃了苦难叙事,让所有情绪都发乎爱、止乎爱——亲情的牵挂,同窗的情谊,师生的关怀,还有少年朦胧的情愫,爱以不同的形式,在时光中得以安放。
如何讲好特殊群体的故事?
规避苦难叙事已是当下创作者的共识。
但仅仅是去苦情化还不够,若不深入他们生活的肌理,平视地沟通,则很容易将听障人士的处境拍成浮于表面的公益宣传片,或迎合外界刻板印象的奇观。
《独一无二》将焦点对准了听障家庭中的唯一健听人士——17岁少女喻延。
以一种轻松温情的基调,通过刻画少女的成长之困,全景式呈现了听障家庭的当下处境。
听障者固然需要大众的关注,但听障家庭中的健听子女,也需要社会的关照与扶持。
数据显示,中国90%的听障家庭会生育听力正常的子女,这些被称为“桥梁一代” 的孩子,长期肩负着家庭“传译员”的角色,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他们在听障家人与健听社会之间艰难平衡,既被家庭责任紧紧捆绑,又因特殊的家庭结构和成长经历难以完全融入外部世界,从而陷入双重边缘化的困境。
他们的疲惫常被忽视,只因身体健全,便被默认为理应承担一切。
喻延便是“桥梁一代”的典型缩影。
作为家中唯一的健听者,她既是父母与哥哥的手语翻译,亦是两个世界之间的缓冲带。
清晨,她在鱼市帮父亲砍价;夜晚,她将食客的催促转译给母亲。
影片开场不久的那场冲突,便凸显了她的多重角色:母亲拿错账单遭到客人训斥,喻延及时赶到,一边护着母亲,一边安抚客人,动作娴熟得不像十七岁的少女。
不难想见,这样的场景早已在她的生活中重复过无数次了。
她一面承受着家庭的压力,一面又抵挡着外部世界的冲撞,腹背受敌。
影片中还有个细节,喻延给音乐老师的微信名备注是“顾不上”。
这个外号最初是少女对老师的戏谑,随着故事发展,则变成了喻延自身处境的写照。
顾老师代表了音乐的世界,浪漫感性,遥远轻盈。
但喻延的生活则被一股巨大的引力拉回了地表,无比沉重,寸步难行。
她顾不上音乐课,顾不上合唱团,当然也顾不上什么梦想。
喻延不是这个故事里唯一的“桥梁一代”。
她的叔叔,也经历了和喻延几乎一模一样的童年。
某种程度上,叔叔与喻延的心路历程,互为镜像。
作为听障家庭中的健听子女,他们从小就要习惯自己的需求被家人忽视。
正如叔叔所说:“你小时候是不是也经历过这样的时刻,你哭得嗓子都哑了,却依然没人理你,因为他们听不见。
”他们几乎没有选择地,成为了家人的“耳朵”,却并没有被赋予“不听”的权利。
喻延戴上耳机逃避家中的嘈杂,却因没听到冰箱的警报而导致冰箱故障。
她在录音棚里戴着耳麦,没有接到父亲打来的求助电话,导致父亲在医院险些被当成偷窥的流氓。
他们时刻绷紧神经,竖起耳朵,准备应对接踵而来的意外。
健全的听力于他们而言,不是一种祝福,而成为了被捆绑的义务。
章宇扮演的叔叔,身上有着巨大的留白。
恰是这处留白,加上演员精湛的表演,让这个人物成为全片最有魅力的配角之一。
叔叔成为了那个流落在外的孩子。
他逃开家,远离听障的父亲和哥哥,以为这样就可以喘口气,不用再帮他们处理生活中的鸡零狗碎。
他日子过得不好,去找哥哥要一半的房款,以为拿到钱后就能和原生家庭做彻底切割。
可是这一切,都更像是在以一种别扭的方式,向家人索要爱与关注。
出走和决裂,不过是为了听到家人唤他回家。
喻延则成为了那个困在原地的孩子。
除了片头爸爸表达过更想让她报考本地大学外,她的家人其实从未阻止她学习音乐。
她决定报考音乐学院后,家人也并没有表示反对。
困住她的是她自己的心魔。
小时候目睹哥哥被霸凌至失聪后,她始终被愧疚感折磨着。
她一方面觉得自己无比强大,肩负起了保护全家的责任;另一方面,她又总是看见幼时的自己,缩在隧道里无助地哭泣。
她的强与弱,成为了分别铐住她左右脚的枷锁。
最高潮的法庭戏,所有角色在有限的空间里,完成了最激烈的情感对撞(也是陈明昊和章宇的演技魅力时刻)。
误会都被解开,恨意都已消泯,那些说不出口的爱与抱歉,以无声的手语讲出,振聋发聩。
他等到了那句“对不起,回家吧”,她也等到了那句“家不该拴住你,而是应该让你自由。
”两个因健听而被忽视的孩子,在本应剑拔弩张的法庭上,终于与家人,还有幼时的自己和解了。
喻延和暗恋的男生谈心时,曾用“地心引力”来比喻家庭的羁绊。
有一种更为老生常谈的说法,子女是风筝,父母是线,无论走多远,还是被父母牵挂着。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前者的说法。
风筝被线牵引,难免有被控制的被动;而地心引力的存在,既是牵引,亦是庇护。
家是乡愁,是信念,是我们在世间唯一的引力。
在爱的引力场中,我们来去自由,既能飞抵太空,也能随时回归故土。
能看出来《独一无二》的剧本底子是很厉害的。
因为它这个题材其实很难拍,在国内的文化氛围下,想要思考与父母带给子女的压力,基本都要强调父母的“过份行为”,给儿女带来实质上海之后,才能去强调儿女的压力。
而两个听障父母养大两个孩子,健全人的女儿还能活泼开朗,在这种基础上,想表述清楚这个女儿的因为家庭而产生的心理压力,不太容易。
所以,与近期上映的其他残障人士题材电影相比,《独一无二》比较好的地方在于很“平等”地对待了听障人士。
把听障人士当做具备独立人格的“角色”处理,没有做出一副全世界都亏欠听障人士的样子。
陈明昊个蒋勤勤让观众看到,即便是听障人士,跟别的养育儿女家庭的父母一样,有自己的个性,性格有缺点也有优点,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导演和编剧必须在道德绑层面需要给女主角“减负”,不会特意去强调父母两个都是听障,养大两个小孩的艰难。
降低观众对女主角的道德审判的可能性。
不过,编剧也并没有为了让女主角“道德减负”,而故意“丑化”父母,没有故意去夸张听障人士父母“利用”女儿的“听力”的行为,而是解释听障人士心理缺乏安全感,所以很难相信别人,所以才倚重自己的女儿。
而女儿与父母的矛盾不只是在于家庭负累,不是听障者和健全人的矛盾,而在于青春期的女儿与其他青春期的孩子一样,期待自由的飞翔,父母终归要放手。
把听障人士的父母设计的与其他健全父母一样,有自己的需求,但更爱女儿。
这个“度”是非常非常难以把握的。
所以,基于同样的原因,剧本里还设置了章宇饰演的舅舅这个角色,用以做女主角的对照组。
从过来人的角度向观众讲述生活在残障家人里的健全人的心理压力。
听障人士是健全人群里的“异类”,健全人也是残障家庭里的“异类”。
都活得挺艰难。
后面听说这个电影是改编自一个获奖的好莱坞电影,那么从剧本角度就能看出来原作的厉害之处了。
不冒犯残障人士,不冒犯父母和儿女之间的所谓人格独立和自由,这种尺度拿捏,必须高手才能做到位。
如果是国内的原创剧本,绝对不是这个“味道”。
同样,改编剧本的话,也能解释清楚这个电影里很多“不接地气”的情节来源了,比如:高三学生不好好备考,集体跑去参加文艺汇演,简直是疯了;比如,蒋勤勤饰演的街边小馆子的老板娘,穿着半高跟工作;比如老板夫妻在小馆子里当着女儿的面亲热,以及很突兀的床戏……这些情节真的不是国内文化氛围下,应该会出现在剧情。
另外,必须吐槽一下,女主角的那个男同学,他鼻子好歪啊。
导演肯定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都不敢给正面镜头,全是大侧脸。
后面文艺汇演时,必须给正面镜头还要用一个向日葵眼镜去矫正歪鼻子。
为啥非要设置这个角色啊?
就算要强调女主角青春期的悸动,也找个帅一点,清纯一点儿的男生啊。
女主角和这个男演员的演技都不太行,导致这两个角色之间的情节都有点多余,还不如多探讨一下女主角和哥哥之间的情感交互呢。
至少还能作为父亲和舅舅之间关系的对照组,去剖析一下父母不同的处理会给孩子们不同的感受。
整体而言,陈明昊演技确实不错,陈明昊和女主角的那场交心的戏,以及陈明昊和章宇在法庭上的对手戏,都很稳。
陈明昊饰演的听障人士,让观众能体会到坚强的内心,独立的人格。
他的听障对于他来说,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但没有让他自轻自贱。
是一个让人可以产生尊重感的角色。
今天我们的队伍是 来自聋人家庭的听人孩子 听人家庭的聋人孩子 听人家庭的听人孩子 配置这块可以说是很全面了因为原版《贝利叶一家》很好看 所以小雪姐姐约我的时候 我们不假思索地就选了 中版来看 结果 emmm 差强人意...导演想要表现的太多 但给的太少 矛盾激化过于浮于表面 只能说是 用听人视角表演聋人故事 近及格线的糖水电影...除此之外 手语这方面倒是收获颇丰 和盼盼(读作盼盼写作茶茶) 学了好多吉林市特有的手语表达方法 谢谢 您教了一大堆 我就记住俩...想着晚上考考武隆伴郎这个重庆人 看看他能认识不...最后 我想说的是 我们当然希望能有更多 更好的 聚焦残障人士的电影拍出来 让世界听到他们的声音 看到他们的故事 能真正做到 人人平等互相尊重 但是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就一步一个脚印 稳扎稳打 慢慢来吧
年初,我收到一本书,是一本叫做「デフ・ヴォイス」的日本悬疑小说
デフ・ヴォイス 法廷の手話通訳士评价人数不足丸山 正樹 丸山正樹 / 2015 / 文藝春秋这本书讲述了一个coda(听障家庭子女)群体相关的案件,有关手语,有关听障人群,也有关于听障人群家中健听者的生存困境。
我总觉得,这种作品应当更多地存在,之前稍微搜集了一下数据,中国是全球听障人群最多的国家,约有2800万听障人士(这还不包括3-4000万的老年弱听人群),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对这类人的关注极少,《独一无二》以聋哑家庭中的健听者切入听障人群的世界,这种注视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更让人惊喜的是,《独一无二》虽然聚焦于听障家庭,却并未一味地渲染苦难叙事,而是以平视的镜头去捕捉这个特殊家庭所有的苦辣酸甜。
我的姥姥算是一个弱听者,大概七八年前她的听力就逐渐下降,当时家里给她买了耳蜗,但她嫌麻烦最后也很少佩戴,这些年来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姥姥说话少了,别人必须很大声音在她耳边说话她才能听到一点,这样的交流方式无疑让她慢慢丧失了沟通的渴望,有时自说自话,更多就是减少沟通。
因而当《独一无二》电影中的这个听障一家出现后,我便能理解他们对于更多接触社会的恐惧和对报团取暖的选择,手语是他们相互联结的桥梁,外面的世界,他们并不理解,他们也并不被理解。
误解,矛盾,冲突时时发生,而作为听障人士的他们,也往往在这些争斗中处于下风。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觉得某个听障人士“很自卑”,“很古怪”,因为他们从小长大的生活经历遭受了无尽的屈辱与白眼,你自然不能期待他们拥有比常人更为健全的情绪。
而社会需要做的绝不是只是投以怜悯的目光,而是应当健全并普及针对听障者的配套设施。
影片中我们看到蒋勤勤饰演的母亲在家长会上通过手机的实时转文字软件便可以听取长篇大论,手机软件的便达无疑减小了翻译成本,而在诉讼场景中,也有专门的手语翻译员的存在,这些细节正是时代发展之下,听障人士生活便利性改善的一些小小佐证,当然,我们希望这样的便捷能多一点,再多一点。
“家”的概念在《独一无二》中反复出现,章宇饰演的喻志成叔叔,和张婧仪饰演的喻言,两代人都成为了家庭中独一无二的健听者。
在中国,听障家庭养育的子女中有大半是听觉正常的孩子,这些孩子往往成为家庭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也就是电影中提到的“翻译器”,“传话筒”,而这些健听子女们,他们被家庭所依赖,又需要有着自己的生活,这便是电影的另一重关注视点。
听障家庭对健听子女依赖导致的代际损害,已经印证在了上一代的喻志成身上,作为家族中唯一的健听人,他感觉自己一辈子被捆绑在了这个听障家庭中,而他的存在与感受又不被重视,这也引发了电影里分房这一核心冲突。
至于喻言这个新一代的健听者,她从小便自觉承担起维系家庭与外界沟通的责任,然而随着个人意识的成长,她也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家庭责任与自我实现的矛盾,影片中喻言多次游移在家庭与梦想之间,幸而最终她在家庭的鼓励下踏上了追梦的列车。
这样的结局无疑是美好且理想化的,在现实中,诸多听障家庭里的健听子女,因为他们成长的环境和因而习得的技能,往往都会选择听障群体相关的职业,比如手语教师,康复师等。
职业的选择并无对错之分,电影所想要呈现的,是在听障群体之外,社会同样需要给予这些健听子女足够多的重视与选择,他们可以选择为了更多听障人士的福祉而努力,同样可以为了自己的幸福迈步追求。
《独一无二》用本土化,接地气的口吻,为我们展开了听障人士与健听群体生活的一角图景,让我们听到了这些平日不曾发声群体的声音。
希望这样题材的作品能再多一点,更多社会的关注,更完善的配套设施与政策,或许可以让这些健听子女们,走出比父辈更为轻盈步伐。
本片用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描绘,给观众们呈现了一个听障家庭中关乎爱与梦想交织的感人故事。
本片不仅能够让我们深入了解了听障人群的日常生活,还能引发我们对家庭、梦想和个人成长的深刻思考。
作为家里唯一的 “听人”,喻延自幼便肩负起家庭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她的生活被家庭紧紧缠绕,但自己又时刻怀揣着对音乐的热爱与向往。
这种家庭责任与个人梦想之间的冲突,构成了全片的核心矛盾。
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喻延遭遇了重重障碍,尤其是家人的依赖让她难以割舍。
家庭中的各种突发状况一次次将她拉回现实,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喻延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片中对于亲情的刻画也非常感人。
尽管一家人几乎都无法听到声音,但他们之间的爱却通过细腻的肢体语言和深情的眼神互相传递。
尤其是在法庭上,一家人共同捍卫家庭的场景,将亲情的力量展现得极致。
这种无需用言语表达的默契,让观众们看到了亲情的伟大与坚韧。
片中各个演员们的出色表演都为角色赋予了极其鲜活的生命力,他们对手语的熟练运用和对角色情感的细腻演绎,让观众们仿佛走进了真的听障家庭。
但本片在剧情的推进上,给人一种非常仓促的感觉。
还有一些情节的转折略显生硬。
支线剧情的展开也不够充分,让很多角色的动机行为缺乏足够的铺垫。
本片在向观众们传达:无论生活遇到多少困难与挑战,只要心中有爱和梦想,我们都能勇敢地前行,找到属于自己 “独一无二” 的人生。
在当代华语电影的叙事版图中,家庭题材始终占据着独特的文化坐标。
王沐导演的《独一无二》以听障家庭为棱镜,折射出东方家庭关系中“责任”与“自由”的永恒博弈。
影片中,17岁少女喻延作为家中唯一的“听人”,在承担家庭与外界沟通桥梁的同时,也在寻找自我与家庭之间的平衡点。
这种代际冲突与和解的叙事,不仅是对个体生命困境的深刻剖析,更是对东方家庭伦理的现代性叩问。
无声世界的“桥梁”:责任背后的生存隐喻 影片开场便以喻延清晨与父亲喻志坚共同经营鱼杂铺的日常,勾勒出听障家庭独特的生存图景。
作为家中唯一的“听人”,喻延的“桥梁”角色从日常琐事中自然生长:她需要在父母与顾客之间比划手语,在哥哥喻周的青春期困惑中充当翻译,甚至在家庭危机时刻成为决策者。
这种“超载”的责任感,在喻延与音乐老师争执的场景中达到高潮——当她质问“是不是只有从小学音乐的人才能考音乐学院”时,实则是在质疑社会对“正常”的狭隘定义。
导演王沐通过大量特写镜头捕捉手语的“视觉语言”:母亲周琳打手语时微微颤抖的指尖、父亲笨拙比出的“我爱你”手势,这些细节将东方家庭中“爱在心口难开”的含蓄表达推向极致。
而冰箱上卷边的便利贴、手机里偷拍的电子琴照片,则成为家庭成员间“无声胜有声”的情感纽带。
这种责任并非简单的牺牲,而是以血缘为根基的生存策略——在喻家,沟通的缺失反而让情感更加纯粹,如同聋人群体在KTV通过低频振动感受音乐般,他们用肢体语言构建起超越听觉的情感宇宙。
代际冲突的“东方镜像”:自由与羁绊的永恒博弈 喻延的困境,本质上是东方家庭伦理中“个体觉醒”与“集体责任”的典型冲突。
当她偷偷报名音乐学院招生考试时,哥哥喻周质问她“你走了我们怎么办”,直指东方家庭的核心矛盾: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体的自由往往被视为对家庭集体的背叛。
这种困境在喻延与父母的“无声对话”中具象化——她发现父亲偷拍电子琴的瞬间,母亲用手语说“我期待未来你在台上唱歌”的温柔,与她内心“走得越远,就会把家人落在越后面”的愧疚形成尖锐冲突。
导演通过“鱼杂铺”这一空间符号深化这种冲突:祖辈经营的店铺既是家庭的经济支柱,也是喻延无法挣脱的“牢笼”。
当她在凌晨与父亲共同杀鱼时,鱼鳞在晨光中闪烁的意象,暗示着家庭责任如鱼鳞般层层包裹着她的青春。
而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冰箱”意象,则成为家庭关系的隐喻——这个无法传递声音的电器,却承载着全家人的叮嘱与爱意,喻延在便利贴上记录的不仅是生活琐事,更是对家庭责任的具象化认知。
和解的“东方智慧”:在责任中寻找自由 影片的高潮并非喻延在音乐比赛中的成功,而是她在家庭危机中的选择。
当喻家面临拆迁威胁时,喻延没有选择逃离,而是用电子乐的低频振动让父母“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这一场景暗合导演王沐的创作理念:“自由不是斩断羁绊,而是让家人在你的世界里找到一席之地。
”喻延最终明白,真正的自由并非物理距离的逃离,而是让家庭成为自我成长的底气。
这种和解方式极具东方智慧:它不同于西方家庭剧中常见的“决裂-重生”模式,而是通过“共生”实现成长。
喻延与父母在蹦迪馆触摸节奏的场景,正是这种智慧的具象化——当母亲跟着音乐舞动时,她用肢体语言完成了对女儿梦想的接纳。
而父亲偷偷学习电子琴的细节,则暗示着家庭成员在责任中相互靠近的可能性。
这种“在羁绊中成长”的叙事,既保留了东方家庭伦理的温情底色,又赋予其现代性的突破。
手语之外的“声音”:东方家庭关系的文化密码 影片的视觉语言与叙事策略,共同构建出东方家庭关系的文化密码。
导演王沐采用“冰箱-便利贴-手语”的符号系统,将家庭沟通转化为可视化的情感表达。
而喻延与音乐老师的对话,则揭示了东方家庭中“责任”与“自由”的辩证关系——老师认为她应该追求音乐梦想,而喻延却意识到“家好”才是梦想的底色。
这种价值观的碰撞,实则是传统与现代在个体生命中的交织。
影片结尾,喻延在舞台上用手语比出“谢谢你们让我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既是对家庭责任的致敬,也是对自我成长的宣言。
这种“在责任中寻找自由”的叙事,为东方家庭题材电影提供了新的范式:它不再局限于“牺牲”或“叛逆”的二元对立,而是通过“共生”实现代际关系的和解。
正如导演王沐所言:“家的终极意义,是让你在爱与责任中找到生命的支点。
”结语:在无声处听惊雷 《独一无二》以听障家庭为切口,撕开了东方家庭关系中“责任”与“自由”的永恒命题。
它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成长并非对家庭的逃离,而是在责任与梦想的碰撞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节奏。
当喻延在舞台上用手语歌唱时,那些曾经束缚她的无声羁绊,最终化作滋养生命的和弦。
这或许正是东方家庭关系的真谛:在无声处听惊雷,于羁绊中见自由。
影片不仅是一部关于听障群体的电影,更是一封写给所有在家庭与自我间徘徊的东方子女的情书——它告诉我们,独一无二的从来不是某个个体,而是我们与家人共同书写的生命诗篇。
去的影院排片只有晚上一场,幸好最终没有因为担心回家晚还是决定看了。很好看!超出预期的惊喜!光影真实有质感,笑泪自然很沉浸。本土化改编非常成功,主演们演技都很有感染力啊,一直抹眼泪好感动。也因为观影行程推迟到晚上,白天玩得也很尽兴。开心的五一,劳动最光荣,娱乐最愉快😍😌PS:婧仪是想看的理由,也是看过的底气,好美好有故事感的一张脸,演这种野草般倔强坚韧的角色不要太有说服力。
年轻演员演技略差
很好哭,既共情又羡慕!没看过健听女孩,算是合格了吧!
女主台词功力还需要加强,接不住戏
太刻板的剧本翻拍,但至少比美国的《健听女孩》看起来不会太难受这种关于残障题材目前最好的还是《看我今天怎么说》
张婧仪饰演的喻延,既是听障家庭的“传声筒”,又是被音乐灼伤的追梦者。鱼杂铺的家庭烟火气蒸腾出中国式亲情的黏稠感,当耳机线缠绕成命运的脐带,手语比划出的不是沉默,而是震耳欲聋的成长阵痛。
从《贝利叶一家》到《健听女孩》,再到这部《独一无二》,这个关于听障家庭的故事已经被再而三的翻拍为了新的电影,从剧情上来说,《独一无二》虽然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但“关注少数群体”不该成为一面简单的噱头旗帜,电影将残障议题、青春成长、女性觉醒、遗产纠纷等热门标签粗暴的缝合,最终只是在温情滤镜中,完成了一场自我感动。
5.1点映已阅,无功无过的改编,剧情设计感有点重,没有原版那么真挚动人。王沐自编自导,感觉成片比《温柔壳》退步较多,非常怀疑这个片子当中王沐到底有多少话语权。
贝利叶一家,健听女孩中国版。落地不错,但是女主的歌声真没什么说服力。
努力学说话想要和喜欢女孩约饭的哥哥说出的第一句话是对妹妹说的“家交给我”,要强的父亲看似最保守传统限制女儿自由其实会给女孩买琴,鼓励她追梦,坚强操劳的妈妈遗憾因为自己的举动没能听到女儿的歌声——传统的家庭,传统的亲情,那种既桎梏又自由——让我想到我高中的时候我妈妈告诉我要努力去外面走,她们托举是为了让我自由去飞——尽管我家也不宽裕,但我自私的离开了两千多里上了大学——选择了脱离家庭现实的引力。但又如何可以忘记?因为家是港湾,家是难言的心头一口血。中间一度觉得聋哑人都这样了干嘛还要生孩子,后来突然有醒悟了我又如何能够剥夺他们作为人的基本权利?而是这个世界需要更好的制度保障他们。(另外陈明昊演技真的好好,蒋勤勤镜头不多也很厉害,辛云来演的也好,张婧怡微有些夸张刻意,但这个角色很合适。)
雷蕾檑镭癗鱩礌𧒽靁死我了这种拍短剧嫌太高级拍电影又太low直接拍个9集bilibili短剧得了
【1.5】过于刻意与粗暴的复写,也没有本土化的精心改编,结果就是大量莫名的情节无用的废戏在喧宾夺主,叙事也乱作一团,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的根本不知道到底想要表达什么,煽情也是依靠配乐low到爆的老一套,而且女儿追梦做自己最华彩的部分都沦为副线,父亲的遭遇心境与抉择反而成了故事的主线,感觉就是什么都想掺一脚最后变得一无是处,真的是最灾难的翻拍了……
本土化做的很好,加入了更多关于“家”这个概念的阐述,喻延对于音乐的天分自“家”而来,也由“家”为养料,输送她去向更远方。我还挺喜欢对喻延这一家人的塑造的,爸妈相爱不内耗,哥哥长得帅还很努力,唯独小妹妹喻延心事重重,爱家的同时也忍不住将其是作为负担。因为她是家中唯一的健听人,所以总处在一个内部与外部相交的模糊地带,但影片并没如我想象的那样苦大仇深,喻延的展翅高飞是注定的,她的人物弧光是如何在心中放下对家的负担,导演的处理很轻盈巧妙,用上代人的和解来写下一代的如释重负,手语中的“家”看起来就是能遮风挡雨的样子,喻延也将会走出那个漫长昏暗的隧道,走向新的人生。
看完喻家袒露内心,喻延追求音乐梦,都是流着泪的暖心啊,没有刻意刺痛什么,但是那股来自亲情的温暖久久不散
难看,叙事混乱无逻辑,女主的表演毫无灵魂,对白像在念流程,浪费我时间
真正的家庭羁绊从来都不需要用苦难堆砌,那些藏在拌嘴、沉默、还有相视一笑里的爱意,才是最能打动人的
张婧仪演技进步了那么多,很多时候还是很难接住戏,那种不可信就拖了整个故事,而内地这些偶像,哪怕在这,也要演成偶像剧,配上专属小生,配上完美打光,合唱团默默给她做配而她表示不知情但整体却还跳得流利无比已经脱离现实了,法庭戏最后她还要额外演讲,都太荒谬,哪怕知道是有煽情任务。但是尽管如此,蒋勤勤和陈明昊的戏,单看还是很好,很喜欢他们从容而热烈的表达,导演说父母的亲密让孩子看到,也是一种难得的教育。确实如此。辛云来学讲话和对妹妹担责也是演技时刻,快速接上跟欧阳娜娜表白就削弱了些。两星半。
没一点诚意。想搞地域改编,章鱼起码学点武汉话吧,一个剧组凑不出一句正宗的。多一星给汉口站实拍。
改编自经典作品,不舍得删掉原作品里的桥段,也不敢大刀阔斧地做本土故事改造,导致有部分剧情看起来挺莫名其妙的。尤其不理解的是,为啥这一家周围没有和善的普通路人,各个都那么急躁且不友好呢。
没看过法版和美国版,整体观感上佳,本土化不生硬,有许多贴近当下生活的台词。不同于大多数聚焦残障人士的作品,本片以一家四口中唯一健全的女儿为主视角展开叙事,一个特殊家庭中独一无二的孩子在面临高考的人生分岔路时面对梦想与现实、自由与羁绊之间的矛盾与纠结,通过这一主线自然而然地将听障人士在生活各处细微中面临的困境一一揭露开来,尤为可贵的是没有着重刻画悲情与苦难,也没有忽略健全人士与残障人士相处时不可避免的冲突,这也是现实生活中无法忽视的问题。如何妥善相处、融洽共生?电影让牵挂与惦念凝聚而成的爱成为了化解一切的解药,或许有些理想化,但纯粹的爱与包容从来都那般无私而伟大,似乎确实有着让每个渺小脆弱的个体坚守在偌大人间的勇气。命运赋予的残酷或许无法被治愈,但有着那无处不在的关爱,就有往前走下去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