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外星迷
El hombre que amaba los platos voladores,The Man Who Loved UFOs
导演:迭戈·勒曼
主演:丹尼尔·阿劳兹,Mónica Ayos,Eva Bianco,诺尔曼·布里斯基,雷娜塔·勒曼,玛丽亚·梅利诺,奥斯马·努涅斯,吉列尔莫·普宁,Sergio Prina,奥斯汀·利塔诺,莱昂纳多·斯
类型:电影地区:阿根廷语言:西班牙语年份:2024
简介:1986年,记者何塞·德泽尔和他的摄像师钱戈接到两个可疑人物的不寻常提议后,前往拉坎德拉里亚(科尔多瓦)。到达村庄后,他们并没有看到什么特别的东西,只有一片被烧焦的田野,周围是山丘。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则是一个在夸大其词方面具有天赋的天才的作品:他拥有制造出阿根廷电视史上最著名的有关外星人存在音频录像的能力。详细 >
HKIFF49第一部,看到了全社会对女性身体的征用,对青春的榨取和消耗。喜欢里面的音乐和舞蹈的部分,充满了超脱于现实的抽离感。
拍的很切片 看的时候好几次试图进入那个世界但是都失败了 拍摄角度和镜头造成的形变总把人物推向底部 但并没有get到相对“多”出来的空间是在relay什么……
东拉西扯,碎片化罗列,傻缺一样的垃圾机位,时不时手持瞎几把晃悠,呵呵(就这个垃圾弹丸之地还特么支持T独呢?等亖吧!
立陶宛看起来并不怎么有趣。至于立陶宛的乡村,简直是阴森至极。年轻导演索莱·布柳维特以冰冷的疏离感拍摄她的同胞,手法无人能及。她热衷于将人物禁锢在固定镜头中,这种风格既贴近纪录片的低成本美学——又让人想起哈莫尼·科林在《奇异小子》中的早期尝试。她与科林一样,擅长捕捉青年群体中那些强烈虚无的瞬间。尤其是那些身材高挑、美貌早熟得与年龄不符的立陶宛少女,她们懵懂地投身模特行业。布柳维特毫不手软,将女演员们拍得像保鲜膜下的肉块,提醒世人:模特行业或许比卖淫更残酷,因为它吞噬的是形象(亦即灵魂)。《无耻之心》的每个粗粝时刻都彰显了这位导演的锋芒。
摄影可以,其他一般,世界上大把这样的地方,当然还有更惨的,废弃无所不知,少男少女在被废弃之前,生机勃发的样子。
和同期的《野性钻石》一样聚焦怀揣明星梦、想要靠试镜逃离泥潭的Z世代少女,不同的是玛利亚因为先天跛足的关系性格内敛,她和卡特琳娜之间从“不打不相识”到成为亲密伴侣的过程展现得很细腻。对东欧荒凉工业废土小镇和女孩们家庭的环境刻画到位,不仅外化了少女们的内心,也给了她们离开shithole的充分动机,试镜变得愈发重要。亲妈全程不露脸,母女间的隔阂通过打电话时浴缸里残花败叶的空镜头的声画分离就清晰交代。为了身材管理不惜服用寄生虫卵、催吐,打舌钉的镜头用了怼脸长镜头,充满真实的痛感,和《某种物质》一样深刻感受服美役的艰辛。模特学校收割家长和学生的钱包,试镜的结果采用开放式的处理,最后一场打篮球戏的时间线存疑,少女们的未来和那辆在空地上乱窜的车一样不明朗。作为长片首作完成度还行,几个过场镜头看得一脸懵。
三星半
#VIFF2024# 有隔阂以及扭曲的镜头语言很克制,也能看出来主创对模特产业的憎恶。但产生的疏离感跟坐在T台旁边看走秀别无两样,毫无共鸣
仅有的不太好的未来
影片以超现实主义的诗意笔触,捕捉粗粝日常中迸发的魔幻时刻。这部黑色幽默包裹下的成长寓言,以充满同理心的视角,跟随初来乍到的笨拙女孩玛丽亚,见证她因星探的“青睐”而卷入命运漩涡。在这座经济凋敝的困顿之地,年轻女性的身体被异化为诅咒或商品,功利化的人际关系成为生存法则。玛丽亚面临着残酷抉择:即将到来的选角比赛,究竟是逃离破碎家庭与迷茫前途的救命稻草,还是另一场虚幻泡影?她以近乎倔强的隐忍投入训练,而镜头始终保持着冷峻的批判距离。这不仅是对病态审美标准的尖锐抨击,更撕开了一道审视欧盟的裂痕——在这个标榜平等的共同体中,有些人似乎从未被赋予平等的出生权。
#Locarno2024# HKIFF2025@PE
+
只是随机挑选一些她们生活的切面然后拼贴起来,但它们中既很少有表现出多维度的人物的,也几乎看不出到底想讲述什么,只能全凭观众自己去猜,也没有连最基础的剧情的连贯性都没办法做到。更重要的是我真的再也不想看见这种虐女的叙述了,除了让女的很惨之外还能表现什么别的吗?非常不喜欢这种毫无反思意味的所谓女性视角。只能说还是有少数镜头可以一看,它们大多数比较自然、日常,或者很好地展现了人物与立陶宛小城的共同气质(或者只是某种氛围而已)@61 金馬
立陶宛语也用сука骂人啊
常规的中欧女性青春伤痛文学
-
#HKIFF49敏感的青春期、混沌的青春期、迷茫的青春期、弱小的青春期、想飞的青春期……#25.04.12PremiereElements22:00
HKIFF49 4.17 英皇铜锣湾 不太喜欢电影本身的叙事节奏,不过借此机会瞥见了立陶宛的一角
女性身体作为阐释权的斗争场域 批判有毒审美的规训 玛丽亚凝视着储物柜时 摄影机zoom out进入深邃的无尽 被自己在四面的镜像围猎 而类似空洞的封闭空间充斥着这座工业小镇:灰蒙蒙的更衣室、集装箱式住所、纯白装置的模特训练室……女孩们的行动往往只是将她们的身体从一个盒子搬运到另一个 从未真正逃逸 最动人莫过于她们原是大雨里互相厮打扒牛仔裤的敌对关系 穿越炼油厂/化工厂的高烟囱、铁丝网和电线塔背后的庞大工业机器后 于夏夜星空溪边野地的短暂一吻 定格了最不可能的地方生长出的微妙情感 想到了另一部立陶宛影片《桑格莉之夏》
以13岁的玛丽亚和问题少女克里斯蒂娜为双生镜像,将模特学校的规训机器与破败的苏联遗存景观并置,形成一幅后社会主义的残酷寓言。少女的身体既是逃离的通行证,也是被资本啃噬的祭品,导演的镜头语言充满冷冽的辩证:高角度俯拍将女孩们压成培养皿里的标本,而突然插入的音乐录影带式蒙太奇,又让她们在幻梦中短暂僭越现实。最刺痛的并非绦虫减肥或斗殴扒衣的奇观,而是玛丽亚凝视储物柜时,四面镜像将她围猎的瞬间,那不仅是审美暴政的具象化,更是整个东欧在全球化链条中的身份困局。可惜导演对行业黑幕的批判流于表象,没有《某种物质》般刺入系统性的剥削结构。电影的粗粝既是优点也是局限,当玛丽亚最终站在T台上,聚光灯照亮的不仅是她的残疾,更是所有后社会主义“边陲少女”的共同命运:她们拼命踮起脚尖,却始终够不着那个许诺中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