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将1994年那个特殊历史节点重新唤醒—当中国经济开始腾飞而文化思潮暗流涌动之际,一群艺术青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困惑与坚持呈现出来。
不论哪个年代的大学生都会与电影中的人物面临一些相似的困惑,能在电影中和自己产生很多共鸣。
影片结束后最喜欢电影中的一句台词就是“任何自由都是有边界的”。
迷茫不是青春的特权,而是艺术永恒的起点,在不确定中寻找意义,正是艺术创作最本质的生命力。
本片为观众们展开了一幅充满怀旧气息又富含深刻思考的青春与艺术交织的画卷。
本片摒弃了传统动画追求的特效奇观与高潮不断的叙事模式,而是采用生活流的叙事结构,以国画系学生张小军的视角为主线,串联起艺术学院中一群美术生和音乐生的校园生活片段。
从日常的课堂学习、画室创作,到宿舍里的闲聊打闹,再到与音乐系女生郝丽丽若有若无的青涩情感,以及与同学们关于艺术的激烈探讨,这无数的琐碎而真实的生活场景被一一呈现。
导演通过细腻的情节设置,将那个时代艺术青年们的迷茫、困惑与梦想追求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们仿佛亲身走进了 1994 年的艺术学院,沉浸式感受着那段充满烟火气息的青春岁月。
片中国画系张小军对现代艺术的质疑与追问,反映出当时艺术青年们在面对艺术观念革新时的迷茫与思考。
他们在不断尝试与探索,试图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
同时影片还精准捕捉了青年们在毕业前夕面临人生抉择的迷茫与困惑:是追求学院派艺术性,还是投身商业性创作?
是出国深造,还是留在国内发展?
不同的角色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这些情节深刻地揭示了青春成长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以及年轻人在困境中寻找自我、实现价值的艰难历程。
本片还巧妙地将时代背景融入其中。
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变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腾飞,文化艺术领域也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态势。
艺术学院的青年们既享受着思想解放带来的自由创作氛围,又不得不面对时代变革带来的现实挑战。
他们的故事,是那个特殊年代下青年群体的一个缩影。
本片采用了极具复古感的色调,呈现出一种淡雅、质朴的风格,完美契合了 1994 年的时代氛围。
古色古香的校园建筑、充满年代感的宿舍布置等等,都能瞬间将观众拉回到那个充满回忆的年代。
一众实力配音演员的精彩演绎,为各个角色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
董子健精准地把握了张小军这一角色的性格特点与情感变化,将张小军的天真、迷茫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诠释得淋漓尽致。
周冬雨用她轻柔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展现了郝丽丽内心的温柔与坚韧,以及在面对家庭与爱情困扰时的无奈与挣扎。
Papi 酱大大咧咧的语气与高红豪爽大气的性格相得益彰,生动地塑造出一个充满世俗力量的音乐生形象。
这是一部很奇妙的电影,全篇以动画的形式展现了90年代背景下,艺术学院学生群体的真实状态。
一切由艺术开始,什么是艺术?
谁来定义?
是要坚持传统,还是要不断突破创新?
……对未来的迷茫,对未知的渴望,对现实的无奈等等,不光是影片里这群年轻人面临的问题,也是所有正在这个年龄里的青年都会有的问题。
很开心最后影片结尾时给了每个人理想的归宿,也给了正在年轻的朋友们希望的光!
不得不说影片中的配音演员全是大牌,而且每个人和角色非常贴切,尤其是大鹏和仁科,有点灵魂附体的感觉,都已经有真人出演的画面感了🤭🤭🤭
古早怀旧的写实画风、有年代感的妆造陈设、文艺现实的故事情节、略带抽象的角色设计…这一系列buff让“艺术学院1994”变得非同寻常,富有质感。
影片有趣的点在于将理想与现实、艺术与自由、金钱与爱情对立起来,让角色在此间抉择徘徊。
But,不知道是因为剧情比较平淡,不够跌宕起伏?
还是因为台词有些阳春白雪,不够下里巴人?
又或许是奇妙能力歌出现得太早,搭配速写老照片让观众以为提前落幕将其拉回现实的缘故?
总感觉后半段很容易让人神游,以至于看完整部片子内心也毫无波澜…
自嗨之作,胜在真诚。
导演舍弃了许多枝节,专心做艺术学院的故事,故事重心是音乐与绘画系的男女,与他们相关的都是分枝,比如后半部分兔子的女朋友,他的老婆香玉。
人物对话很有意思,符合时代和人物特性,艺术是什么,艺术有什么用,谁能决定是艺术,艺术要追求个性,艺术必须有用吗…文中探讨了种种问题,但导演没有给唯一答案。
我反而很喜欢校长那句话,从这个地方走出去,能走到哪里,还是这里。
张小军和郝丽丽的故事很现实 他们的相处让人会心一笑,面对心仪女孩子的张小军,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让人心里发急。
丽丽内心有些成算。
高红急公近义,言语犀利,但容易被爱情蒙蔽。
绘画系追求艺术,音乐系追求自由和爱情,如何追求艺术?
是坚守贫穷还是挣到钱再追去艺术,张小军和林给出自己的回答。
前半部分诙谐幽默,有些恶俗,这就是艺术生干的出来的事。
迷茫大学生干的出来的事。
陈粒歌声之后,大学生毕业在即,故事转入平淡和分离,兔子和老婆搬出宿舍,丽丽回家,高红地下驻唱,分手的分手,在一起的在一起,考研的考研,工作的工作。
这就是他的青春,导演只是展示给我们看。
我喜欢结尾的空空的足球门,故事结尾,就该有个足球门。
(高世名,当代艺术策展人、批评家、学者他策划的重要展览包括:“影像生存:第五届上海双年展”、“与后殖民说再见:第三届广州三年展”、“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未来艺术/媒体宣言”、“亚洲社会思想运动报告:首届人间思想论坛”等。
出版著作:《镜子与面具》《一切致命的事物都难以言说》《行动的书:关于策展写作》《视觉的思想》《巡回排演》等。
)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在最后时刻官宣: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创作的动画电影《艺术学院》入围主竞赛单元。
“我觉得《艺术学院》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成为柏林电影节的‘惊喜片',除了自身的艺术质量,更重要的是它向人们传达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全世界所有的人们,或许都要认真面对“艺术”问题了。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对此感触很深:“我理想中的‘艺术学院'实际上是整个社会。
我总是跟我的学生们讲——‘不要做艺术界的艺术家,要做世界的艺术家’。
艺术就像爱情,是每个人的人生中那种超越性的部分,梦想的部分,或许有些天真,或许有些不切实际,但这个部分是如此珍贵,没有这些,人生就是死水一潭。
”的确,《艺术学院》不只是“艺术学院”。
此片导演是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教授刘健,这部由他带领师生团队历时五年创作的动画电影故事并不复杂。
正如题目所言,影片讲述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一所艺术学院中一群年轻人的困惑与向往、梦想与迷惘。
电影风格细腻写实,节奏舒缓,提供了与传统动画大片的那种“奇观性”完全不同的审美经验。
这部新现实动画电影在柏林全球首映后将于年内国内公映。
看过终极版的高世名对它的视觉、音乐等细节记忆犹新,对背后的思考更是深度共鸣。
问:您的观影感受是?
答:首要的感受是,刘健导演选择了一条“最困难的路”。
美院出身的动画导演最擅长做那类个人风格强烈、视觉造型好看、动作特效炫酷的作品,因为动画比实拍更少局限,可以灵活自由地表现各种奇幻效果,这些年我们学校在各大国际影展获奖的作品大都是这一类型。
刘健选取的却是一条“新现实主义”的路,尽管它的造型特征依然清晰,每一帧都会辨认出这是刘健的动画。
《艺术学院》不是常规印象中的动画,它首先是一部电影。
这部标准长度的电影叙事能力很强,这么长的故事,不是惊心动魄的题材,你看的时候不觉得熬人,这就说明叙事上是过关的。
刘健的创作语言特别明确,视觉上有着非常严格的把控,很多背景的景观本身就是十分动人的小世界。
导演没有强调绘画性,而是采用相对平实的方式,就是为了避免过度强烈的绘画形式对电影本质的消解作用。
看着看着,你会忘记这是一部动画电影,尽管事实上它每一帧画面,都是一幅画。
六年前,刘健带着他的《大世界》来到柏林电影节,时隔六年,《艺术学院》再次入围,刘健创造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又一个纪录。
刘健导演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这部影片是他入职国美之后拍的,呈现了他时隔三十年重返学院的一些微妙而特殊的感受。
但这部电影绝不是怀旧之作,它不矫情,也一点儿都不油腻,相反,它带着一种朴素与青涩。
三十年前那群学艺术的年轻人对艺术的梦想、对人生的理解、对爱情和友谊的态度,简单、质朴、纯粹,让我很有感触。
当时社会对艺术的普遍印象,青年们对当代艺术那种困惑、好奇又亢奋的状态,今天看来熟悉又陌生。
整部电影有种淡淡的幽默,也有种淡淡地惆怅,但整体上比较克制。
刘健用这部电影呈现的是这三十年间中国年轻人的心灵变化,以及中国社会意识的变化。
三十年前的艺术学院和那群年轻人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观今天的现实:我们获得了什么?
我们又丢掉了什么?
当年的迷茫今天依然迷茫,但今天的年轻人除了迷茫,还有更多的新问题——内卷和内耗并存,躺平摆烂和精算师集于一身……,生活怎么了?
世界怎么了?
青年怎么了?
艺术又能够为这个时代做什么?
……需要我们每个人在内心里寻找答案。
影片最后,导演的处理我特别有共鸣:压抑又敞亮,绝望又倔犟,充满斗志又满目苍茫。
于是,前面所有那些看起来平淡的故事都成了铺陈,一切残酷的事物都变得温暖,那个年代对青春和现实的态度也藉此实现了超越。
问:在您的理解中,“艺术学院”是一种什么状态的存在?
什么是“艺术”?
什么又是“学院”?
它们和“生活”又有什么关系?
答:一直以来,我理想的艺术都是“人人的艺术、解放的艺术”。
我常常说,“自由艺术”并不是指做艺术的自由或者自由地做艺术,而是通过艺术获得自由,在艺术中自由。
我认为,人的保存、人的发展、人的解放是同一历史进程,这既是艺术之路,又是教育之路。
所以我一直坚定地认为:艺术和教育是同一事业,它统一于人的保存、发展和解放。
至于“学院”,我一直认为应该是没有围墙的。
另外,我倡导“以乡土为学院”已经十多年了,这个理念不只是为了中国美院,这有助于大学找到真正的现实感,也有助于年轻人建立社会感知,获得生活的知识、生命的知识。
对艺术学院来说,一所“无墙的学院”会催生出真正融入社会进程的艺术,重新发明日常的艺术。
艺术家创造作品,而艺术学院的作品是人,生机勃勃的人。
教育的作品也是人,但教育不是生产人,而是开启人,让人实现自我之创造——艺术的创造过程也是自我创造的过程。
我相信,只要热爱生活,就一定会热爱艺术。
因为艺术是每个人的青春之歌。
而“青春”最核心的就是相信改变,相信超越,相信人生可以登高望远。
所以,《艺术学院》不是一部小众电影。
我理想中的“艺术学院”实际上是整个社会。
我总是跟我的学生们讲——“不要做艺术界的艺术家,要做世界的艺术家”。
艺术就像爱情,是每个人的人生中那种超越性的部分,梦想的部分,或许有些天真,或许有些不切实际,但这个部分是如此珍贵,没有这些,人生就是死水一潭。
在这部影片中,导演真正要讲述的就是这种超越、这种对平庸的抵抗、对陌生的惊奇。
因此,柏林国际电影节主席才会那样耐心地等待这最后的惊喜,因为他们特别能够理解艺术和社会的这样一种关系。
因此我才敢说“艺术学院”不是一个小题材,它指向社会的艺术、人人的艺术学院。
问:您如何理解中国动画电影的当代审美能量?
答:中国美术学院大力发展影视学科,是希望通过电影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去助推当代国人的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在中国是老话题了,但是在当下又有新诉求。
今天的中国人要讲自己的故事,要有自己的表达,要有为绝大多数普通人而非小圈子共享的文化和艺术,这应该成为国人心灵建构和社会意识非常重要的部分。
大众文化并不就意味着趣味庸俗,大众文化可以是有思想深度和美学品质的;大众文化也不只是老百姓的文化消费品,它也可能是公众自我教育和自我生产的催化剂,就要看我们是不是有足够的诚意、足够的智慧、足够的创造力。
这几年,我一直在强调“人文科技双向会通”,这不只是所谓的“科艺融合”,更是希望构造起一个艺术和技术、科学与哲学交互作用的动力机制。
人工智能就像一个检测工具,一个检测创造力的坐标轴,会帮助我们搞清楚怎样才是真正的创造力,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那些永远无法被替代的冲动、欲望、感受、经验、想象、技艺和能力。
而元宇宙、混合现实的未来图景更是为艺术家和设计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任务书。
我觉得《艺术学院》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成为柏林电影节的压轴惊喜,除了自身的艺术质量,更重要的是它向人们传达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全世界所有的人们,或许都要认真面对“艺术”问题了。
原载于“艺术头条”,有删节。
观念艺术就是无招胜有招的独孤九剑,是乱象丛生的群魔乱舞,是艺术史发展到现当代之后的强弩之末。
倔强的赵有才绝食三天之后,终于想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要搞艺术必须先要搞钱。
很多年以后,张小军依然会清晰记得,他和郝丽丽一起骑坐在校园围墙的那个夜晚,那是他一生中最接近爱情的时刻。
温馨的代价是不自由,而自由的代价是独步荒凉。
温馨或是荒凉,若是宿命,还有谁在悄悄怀念曾经的1994年。
艺术学院1994:7.8分。
很傲慢的一个片子。
把没上过艺术学院的当傻B。
我踏马念音乐的有好几个学画画的哥们。
我们艺术生真不是这样的。
我们都是正常人。
美院音院的可能是这样的疯子。
他妈的还给我扯上学院派来了。
演到现在45分钟不知道在讲什么 没有明确的主旨没有感情线 要是主旨是对艺术的追求我跪在电影院切腹自尽我都不知道怎么拿奖的。
靠评委那种上过艺术学院可怜的自尊心吗?
一直端着,无耻恶心傲慢……。
最好失望的一个片子……怒水西流都没这么恶心……。
看完这部电影心中感受颇多,但是就像这碎片般的叙事一样,缠绕着我的更多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反复品味许多桥段,越发感到惆怅。
朋友说我长得像女主,再加上这部电影是以我的本科母校为原型背景展开的,那我说我不得不看看了。
本没有抱太高期望,因为看介绍感觉是那种大闷片,还有人说是艺术学院版的《银河写手》,矫揉造作、无病呻吟。
我个人蛮讨厌银河写手的,全片都是影视圈内部一些孤芳自赏的文艺逼的加密对话轰炸,且充斥着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但是看完《艺术学院》后,我想说这两部影片并不能相提并论——《艺术学院》对于艺术学院的学生来说是私人又普适的,它真诚、有点清高却不矫饰,我们都能在这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还有许多熟悉的朋友、老师的身影。
如果你来自艺术学院,你应该会喜欢它。
《艺术学院》讲的是一群面临毕业的南方艺术学院的学生的生活,它没有符合救猫咪节拍表的波澜起伏的剧情,整体充满着对于“艺术”用力但迷茫的求索。
到影片最后,他们也没有找到答案,只是无奈地被时间的潮水推到了属于每个人的岸边。
30年过去了,艺术学院毕业的我们看似多了更多选择,实则依然陷在同样的困境里。
甚至我们比那时候的他们少了很多对艺术不顾一切的热爱,学会了向现实的泥淖妥协。
我们确实也和他们一样天马行空地一边喝酒一边谈论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可大多数初入校园的我们甚至就没有幻想过自己能够成为一个“艺术家”。
我们和剧中的角色一样,最后选择去做一些“不艺术”的事情养活自己,为自己的艺术梦想存钱和幻想。
但是在时间的洪流里,太多东西会被弄丢,蓦然回首时,发现我们离艺术已经越来越远了。
片尾的字幕交代了主角们的未来,其实我觉得此乃闲笔。
其实停留在那场雪就足矣,青春总是这样无疾而终,不必强行圆满,开放式结局也是一种留白美。
不论如何,这也算是主创的美好愿景,愿艺术还是可以给所有真心热爱它的人一些正面的回馈吧。
不过如果是为了过审才这样做,那倒是和张小军的遭遇形成了互文,至此已成艺术。
主角们毕业了,我也毕业了。
毕业典礼当天,我很奇妙地遇到了许多很久没见的人,曾经的朋友、敌人……仿佛是老天安排的一样。
一切过往的爱恨仿佛都灰飞烟灭了,潦草又匆匆地,冥冥之中仿佛在提示我“赶紧多看他们一眼啊,这辈子可能是我和这些人的最后一面了”,我昂起脖子、看了又看一些人的背影、或是赶紧转过头去假装什么都没看见、或是害怕看见故作轻松地走远,说不出什么多余的心情,只剩一丝淡淡的忧愁。
就是这样一部文艺的、淡淡的片子,在淡淡的毕业季,掀起了我心中涌动的波涛。
它并不锋利,却轻轻地“刺痛我”,又让我笑中带泪了。
我的思绪被中间的照片叙事分割开变成两部分开头甲壳虫往墙上爬的镜头它一次次爬的更高又掉下来 放的音乐很好听一半男性视角叙事一半女性视角叙事,让我忍不住做对比,在那个年代男性总能肆无忌惮的讨论美术讨论艺术,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艺术探索和学习中,但是女性会被各种“结婚”“未来”“恋爱”“外表”填充,这只是说社会的环境导致如此,男性好像更好过更可以“孩子气”纯粹的关注艺术好像不用关注未来和生计,而女性总是要关注很多生活方面。
但导演只是从一个旁观者一个作者的角度不带任何情绪不带偏见的呈现出来是客观的,虽然更多的他是从男性视角讲述的,但作为男性他头脑中女性的部分依旧发挥着作用,这不代表他有多么关注女性他也不需要关注,不单一的从某一性别出发是大脑高度发达的特征之一。
关于爱情的表达印象很深的是两位女主角相亲完去到桥边看夕阳,从嗡嗡嗡吵闹的声音变成安静的场景,让人很有带入感。
电影里的对话很经典很“艺术学院”,作为艺术学院的学生太懂那种莫名奇妙蹦出来的“艺术点子”“对传统和革新的讨论”,还有一些属于国美的场景。
还有塞尚的小便池也是老师喜欢说的一个例子,里面人物形象也很典型,看到他们甚至可以一下浮现出来在学校里见到的“艺术青年”们。
音乐配的也很好。
“情怀”是感动我的一大点,看的时候我止不住的在想这些人应该就是“老式美院学生”,他们当时还是非常单纯纯粹的关注艺术仿佛生活里全都是艺术,现在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没有那么近了,大家的生活更加丰富了也不是所有人都是真正喜欢艺术才来的艺术学院。
不要会有一起讨论艺术一起乱说的场景了。
也有一种穿越感,画到的很多场景都是我在学校里见过的场景,“哦原来我走过的地方三十年前他们一起走过在聊这些”。
像“画电影票”这样又傻又艺术的奇怪行为不是脑子有点病的都做不出来,还有里面开讲座的老师说“都到齐了吧没到的举个手”,淡淡的冷笑话幽默很吸引我,太喜欢仁科的配音了,片尾曲和插曲都很有艺术品位,不得不说摇滚果然很容易带动情绪又有一种chill的感觉一切都太真实了,像梦核一样,情怀,情怀!
“给我点儿肉,给我点儿血,换掉我的志如刚毅如铁”看的时候也不禁感叹三十年竟然变化这么大,和朋友也会讨论为什么现在的班里没有那种看起来有些“神经”的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中的学生了和朋友总是开玩笑说“等世界没钱了最先不需要的就是我们这些搞艺术的”,但里面有段对话让我印象很深刻:“可以没有德国,可以没有美国,甚至可以没有面包,但不能没有美!
”(引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可以没有面包,但绝不能没有诗歌。
”)男主角和老师的一段对话也让我在想关于自我表达和学术追求的关系,“站在这里,就是走向世界。
从这里看世界,世界就在这里。
”看的时候也不禁感叹三十年竟然变化这么大,和朋友也会讨论为什么现在的班里没有那种看起来有些“神经”的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中的学生了。
土狗!
煎熬
来看之前没做功课,但是开场几分钟故事里熟悉的风物让我知道这是南京。有意思的是边看边想,那些激情而迷惘的90年代青年,是怎样成为我的父辈,我的师长,我眼前的映后舞台上的中年主创的。
看下來很舒服了,“藝術”這種敏感話題能拍成這樣不錯了,畢竟龍標片了,情懷,行話,對話的症候性都設計到位了,該寫實寫實,要發揮也有點發揮,有個這樣的片挺好的,不苛求不苛求,韻到味就好。
文青段子集,比《好东西》更像摩登天空的广告片。
什么垃圾
听声辨人还蛮好玩,我一开始把papi听成了宋佳……贾樟柯是真的没听出来…………(回想一下语气是像的)
#4499可能是这次看的最投入的一个片子了
太无聊了,对话台词也非常无聊,像无聊的学生作品
年度爆扑,全面灾难,不到20分钟开始打盹,一想到这些腌臜还要忍一个半小时就头皮发麻。那些致力回溯年少心境的老导演能不能都学学斯皮尔伯格,不要拿写日记的心态拍电影,也不要拿曾经的犯傻做追忆,这一点也不可爱。(制片人映后碰瓷宇宙探索编辑部,笑疯了)
画风确实独特,故事发生背景熟悉,生活化的艺术学院。给配音对号也是看片乐趣之一。崔健 《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野》是点睛之笔。
非常失望。
一开头两个人聊柯本27岁梗的时候,就感觉大事不妙,后来果不其然。30年前聊的内容,现在还在聊,得多无趣啊。
无论那些关于艺术、爱情、自由的对话是一种认真的反讽还是对现实的复刻,我都看不出导演除了致敬自己青春以外的深意,现场听到的笑声更加让我对其中故作深沉的笑点感到不适。(我居然一下子就认出了papi和蔡康永的声音。)
不是动画爱好者,在柏林看这部首映也是处于机缘巧合,看完有点意外,打破了我对动画的刻板印象,反而想象不到这部电影如果是真人演绎,会是什么样子,幻想一下都觉得味儿一下子就不对了。而且让我感动的一个点是,这画面一看就很中国,在异国他乡看到这样的电影和一幕幕似曾相识的场景,想家了
意识到郝丽丽的配音是周冬雨之后,片子的好看指数顿时上升了一级!除此之外,厌恶这里面的一切。
0分
风格依旧 对话还有艺术学院的场景太过真实 如果真去学了艺术 人会变得更虚无还是会找到自己?就像电影抛出的:艺术真的需要学习吗?中间那几张邮票画得太棒了,看哭,人物一下就鲜活了。
谁在乎你那点逼事啊。
喜欢。想起很多 一潭死水感 循环往复的追问 都以为未来是一个许诺(却不知道那就已经太好了